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论坛,也是第一次接触王总(王石)。”富力地产集团董事长李思廉在博鳌房地产论坛上说,“但我希望2006年会议还能邀请我和王总来对话。”
李思廉似乎是想在2006年向王石证明,富力决定2004年大规模进入商业地产市场,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王石在会上语气很硬直地说,那些大规模开发商业地产项目的公司,几乎可以肯定是会失败的,“不信你们就等着看吧”。而富力今年恰恰就在广州珠江新城开工建设40万平方米的商业地产,其中包括两座超五星级酒店,这些项目将在两年后竣工,“我们想挑战这个(王石所说的)难度。”李思廉发言说。
并非不宏大的目标
中国地产界有几个只闻其名不见其声的地产商,其中就有广州的李思廉、张力、朱孟依等。1999年起,富力每年都坐上了广州房地产企业综合实力的头把交椅,但据说当地媒体要专访到该公司的老板,鲜有成功者。李思廉说如今自己之所以不得不出来代表公司发言,是因为集团旗下的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准备今年到境外上市”。不过,即便如此,李思廉甚至仍不愿告诉记者他毕业于哪所学校、学的是什么理工专业,“到时候你就会知道了”。他指的是上市招股书自会有他的背景介绍。
头一次听富力集团的人当面称李思廉为“李生”时,本报记者愣了一下。这种惊讶类似于顺驰集团的员工当面称他们的董事长孙宏斌为“老孙”。同样,富力集团总裁张力也被称为“张生”。后来方知这是地方习俗。但李思廉那一对即使不笑也带着甜意的酒窝,倒使得“李生”的称呼在我这样的外人看来有些名副其实。
1993年李思廉与搭档张力创建富力时,公司结构松散,业务也杂,科技、实业都做,还经营过餐馆。“但一开始我们就很明确,要做地产。”李思廉说。直到现在,富力集团也是上下流产业链“通吃”,包括有自己的建筑公司、设计院、监理公司、物业管理公司乃至门窗厂,肥水不流外人田。
2002年3月,当富力以近32亿元地价拍得北京广渠门现“富力城”土地后,许多同行私下打听这是哪里冒出来的公司,还有京城地产大佬认为这个项目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富力城很快就让预言落了空,开盘9个月卖出18亿元(2003年),17个月销售额达到33亿元。李思廉说,富力到北京发展,是由于公司2002年底有一个战略转变,即决定做全国品牌,准备上市。
“哪个公司没有自己的目标呢?”李思廉说。富力集团的销售额从2002年20亿元,增至2003年43亿元,今年的目标是60亿,明年的目标是100亿元。销售额3年增长3倍,4年增长5倍,不可谓不惊人。但是,同为地产商,当顺驰集团喊出今年要实现销售回款100亿的目标时,引来的是一大片莫名的惊诧和质疑,而富力并非不宏大的目标却少有人关注,这是为什么?
“可能与公司的风格和策略有关吧。”李思廉说,“我们觉得公司自己的目标没必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但他评价顺驰的目标时说,“只要它确实能做得到它所说的,它就是成功的。”李思廉承认,公司的风格与公司领导者的个人性格大有关系。李思廉表情内敛、沉静,说话语速不快,普通话讲得有些辛苦,倒是偶尔蹦出的几个英语单词显得更为流畅。他说,做事情还是要容忍一些,其实,用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可能结果都是一样,就没必要坚持非哪一种方式不可。
坚持,不坚持?
本报记者问李思廉,与张力搭档11年,生意做得越来越大,两人的合作有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矛盾)?他回答说,公司决策上的事情,“有一方坚持做,就做了;有一方坚持不做,就不做了;而一方坚持做,另一方坚持不做的事情”,他想了想,说,“我印象中好像没有出现过”。
在博鳌房地产论坛上,首创集团总裁刘晓光问李思廉,宏观调控最让他难受的是什么?李思廉想了一下说,“我们没什么难受的”,他顿了一下,又说,“真的没什么难受的”。
李告诉本报记者,2004年富力在广州有16个在建和新建项目,北京有4个项目,开工量大,需要的资金量也大。他也听说过银行对房地产商的贷款更严格了,有的项目很难贷到款,但宏观调控前后,富力从银行获得的贷款没什么不同。他解释说,这是因为富力从来没有拖欠过银行的贷款,地价款和税金也都是按时交,“这些由财务部直接按期打款就可以了,根本就不需经过我”。李思廉表示,富力对现金流、负债率会有一个警戒线,一旦接近这个警戒线公司很快就会作出调整,“所以银行对我们的现金流非常放心”。
采访临结束时,李思廉从沙发上直起身,很是郑重其事地说,“富力希望成为一家受尊敬的民营房地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