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温州商人出少年
记者:能不能谈谈你个人的创业经历,从中提炼出一种值得中国商界学习的经验的精神。
曾昌飙:值得学习的温州人确实很多,但我算不上榜样。我于1969年出生在温州永嘉桥头镇,童年时得了小儿麻痹症,造成了身体缺陷。当时我年纪小,还不知道这种缺陷意味着什么,长大后就发现处处不方便,看到别人在河里游泳、在街上跑步,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我没有消沉、颓废,人生的磨难反正坚强了我的意志。我在日后的事业中总有一股特别坚韧的精神,我想这来自于我的不幸,而我的坚强意志和诚恳合作的一贯作风,在生意场上得到了更多的合作伙伴以及他们的尊敬。
温州人的经商意识确实是很强的,我父亲家里有8个兄弟姐妹,就有7个经商。在家里我是老大,七八岁时,我们那个桥头镇就成了闻名全国的钮扣市场,我就边读书边做钮扣生意。1990年,我高中毕业后,就转道上海来到北京,到我叔叔那里做了一年的商场管理员,每天白天上班,晚上到北京图书馆自学。在那里我熟悉了商场的管理,对日后的事业帮助很大。后来我听叔叔说,我第二个叔叔在沈阳管理一个吴江工业制造厂的经营部,经销做服装的里衬布,做了两年,年年亏损。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东北这么大的市场,怎么可能做不好呢?后来我就到了沈阳,经过短暂的考察后花了30万元把那个经营部买了下来。
记者:你怎么使这个营业部扭亏为盈的?
曾昌飙:这其实不难,刚到沈阳时我没有固定的目标客户,而且对辅料的品种、颜色也不大熟悉,但我加强与客户的联系,他们需要什么我都记下来,后来我就通过货源和销售两方面改变局面,品种和颜色都增加了不少,销售的网络也建立起来了,客户量自然就增加了。举一个例子,当时有两家企业从台湾公司进货,把一种很紧俏的台湾面料垄断了,我就以零售价把他们的货全部买下来,让他们有利可图,再以同样的价格批给零售商。我虽然没赚一分钱,却建立了信誉,也争取了客户,后来这种台湾面料就由我一人包下了。第一年做下来,我就做了1000万元的营业额。第二年我搞了温州商品一条街,又称东北服装材料城,把在沈阳的温州商人集中起来,抱成团,搭建一个信息和服务平台,生意做活了,集约优势、规模效应也体现出来了。第三年,这条温州街就成了面向东三省的服装面料、辅料集散地。
记者:通过对你的采访,我感觉到温州商人早就进入东三省了,我们先不说温商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一种自觉意识或责任意识,就谈温州人在东北经商,对当地经济产生的客观作用吧。
曾昌飙:1996年起,我们中旭集团就向其他领域渗透,比如电子商务、房地产、食品、钟表业等,以钟表业为例,我们目前在全国有107家门店,房地产呢,我们主要建的是平价房的商铺,政府和银行都比较支持。温州人跟东三省特别有缘,光在沈阳一市,就活跃着6万名温州商人,涉足服装、皮鞋、眼镜、房地产、商业流通、环保等领域。沈阳的服装、皮具市场有60%、品牌鞋业市场的80%被温州商人占据。90%的打火机是温州产品。
为了使在东北的温州人有一个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现在我正准备与中国第一个民间财团——中瑞财团控股有限公司联手打造中国第一个温州人家园,这是一个30万平方米的中高档住宅小区。上个月下旬,我作为沈阳温州商会常务副会长,还陪同沈阳市市长陈政高第五次南下温州招商,一下子就引进资金323亿,我们温州商人应该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出一份力嘛。反过来说,东三省重振雄风,东北人富了,在东北的温州人才能做大做强。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温州人与东北人就是皮与毛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