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3000家浙江企业近日离“家”出走的消息,引起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和媒体的关注。8月8日在杭州举行的“浙江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上,这一“事件”也成了金融界、证券界专家和企业界人士讨论的焦点话题。
由浙江省工商局公布的名为《从浙企外迁看我省个私民营企业生态环境———关于全省民营企业外迁资金外流》的专题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目前浙江共有3058家民营企业外迁(迁出省外),外迁企业对外投资总额226.3亿元,外迁企业在省外创造的总产值达453.59亿元。
《报告》表明,中小企业是浙江民营企业外迁、资金外流的主流。在所抽样调查外迁企业中,原在浙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89.5%,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70.4%,对外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82.3%。
调查同时认为,企业外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浙江的商务成本明显偏高,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如何看待如此多的资本外流与企业外迁,这种“出走”会不会造成浙江经济的“失血”,这是关心浙江经济的众多人士最为担忧的。
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官员认为,应当理性审视这种“出走”。浙江企业“走出去”的比较多,各类生产要素大范围、大跨度、大规模流动,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结果。从深层次分析,浙江企业“走出去”,除了一些共性因素,也有个性因素。首先,是资本的逐利本性所致。外迁是浙江企业的主动性战略思想,因为外迁可以降低企业成本、获取更多资源,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同时,众所周知,浙江有着充裕的民间资本,需要向外投资寻求增值,这是经济规律,也是必然现象;再就是中央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激发了浙江企业外出投资的欲望。
“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必定要注重内涵的提升和外延的扩张。‘走出去’应当是浙江企业、民间资本的一种经济扩张行为。”浙江大学一位教授也认为,对浙江企业的外迁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不能断然地说是好事或者坏事。他认为,像浙江这样资源比较贫乏、民间资本比较丰厚、民企比较活跃的地方,‘走出去’,包括资本‘走出去’,肯定是一种必然。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区域之间经济关系更加紧密、竞争也更加激烈的情况下,发展的一个着眼点,就是要在更大范围内占用资源、占领市场。现在,浙江企业走出浙江到全国一些地方收购企业、参与开发,不仅企业本身挣到了钱,还为浙江今后的发展积蓄了潜能,促进了浙江经济与各地的互动。因此,他认为:“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还要更多更好地‘走出去’,去享用全国和世界的资源和市场。”
浙江省个私民营企业协会秘书长潘立生对民企外迁也持乐观态度。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浙江企业外迁主要是“增量”意义上的跨地区发展,是去外地创办新企业,而不是已有企业“存量”的逃离。“就好比水池里的水满了,从浙江这个资本池向外自然流淌,是正常现象”。
浙江块状经济十分明显,传统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在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出产着数以万计的“浙江制造”的产品。这些打着“浙江制造”烙印的产品,均来自于星罗棋布的块状经济,这也是浙江经济的活力所在。浙江经济界人士认为,由于市场进入门槛低,极易形成过度竞争,部分中小企业由于无法承受日益增长的生产成本而往外迁移,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改善产业内部过度竞争的格局,从而给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同一个行业内企业数量越来越多,生存难度日益增大。”一位民营企业家形象地比喻:企业的生长空间“就像是一只金鱼缸,鱼多氧气就少,金鱼的存活率就低”。
事实上,对待企业的外迁问题,浙江省的领导一直持开明的态度,他们在越来越多的会议上提出,要用“浙江人经济”取代“浙江经济”概念,浙江要突破发展极限,必须树立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统一大市场的观念。“企业只有’走出去’,才能有效融入全国生产要素配置的大格局中,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