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网银大盗固然可恨,但是如果不给他机会,他也无计可施。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用户都是因为自己的疏忽以及对网络认识的不足导致银行信息被盗。要避开网银大盗的话,就必须从我做起,让网银大盗无机可乘。
经常将密码设为生日、电话号码等一些易被猜测的数字;在公用的计算机上或网吧使用网上银行,疏忽大意,完毕后还不“退出系统”;在家上网时,喜欢下载一些没有合法来源的软件,上一些小网站,随意打开陌生人发的邮件附件……
殊不知这里面都隐藏着日后盗用其账户和密码的病毒。网络银行用户的安全意识淡薄为“网银大盗”行窃提供了“理想的发展环境”。
万变不离其宗。“网银大盗”们的“高科技手段”不外乎两种。
一种是假银行网站链接,直接发送假地址或者利用微软IE浏览器的漏洞,从而避开网上银行系统的安全认证,用户输入的账号和密码都会被假网站记录下来。银行对此提醒用户,对于一些有诱惑性的网站信息不能轻易相信,应该及时打电话与银行相关部门进行核实。不要轻易打开不认识的邮件,尤其是一些可执行文件等等。还应该定期更换自己的登录密码和交易密码,避免被盗用。
另外一种常见手段就是利用木马程序,入侵银行客户的电脑。木马程序一旦发现用户登陆银行界面,就记录下其在此期间的所有键盘和鼠标动作,以此窃取客户的信息。安全专家认为,广大用户应该尽量避免在网吧等公共场所的电脑上使用“网上银行”。对于个人电脑,最好能安装一套带有隐私信息保护的杀毒软件,并经常升级病毒库,随时关注反病毒专业网站最新病毒消息。使用完“网上银行”后,切记点击“退出交易”,以清除电脑数据库中暂存的密码,以充分保证安全。
尽管造成“网银大盗”屡屡得手的原因有很多,尽管在技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的网上交易主体———电子银行用户至少可以通过培养自身网上交易的良好习惯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记者认为,这比起技术改进,比起软件开发不仅容易得多,而且还更加实用,见效也快。毕竟这是关系切身利益的事情,为何不从自己做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