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当郎咸平教授近两日急匆匆赶回香港,准备应对格林柯尔系“掌门”顾雏军的起诉状时,媒体对郎教授的态度也分成了两种:一种是不褒不贬,报道完全引用郎教授本人的话,不做评述;另一种则认为郎教授过于偏激,“带有过于强烈的感情色彩”,指称是一种情绪使郎教授“沉浸在战斗的兴奋中,摆出了一副准备做烈士的姿态”。
这些年,我们见多了“心平气和”的经济学家,他们大多老成持重出言谨慎,对一些关键问题常常模棱两可,完全一副不负责任的态度。正像郎教授所说:“我也可以掩盖起来,天天跟这些老总喝酒,吃喝玩乐去,大家都挺喜欢我的”,郎教授坦言他不做这样的人,我们需要的也不是这样的经济学家,但在中国经济学家集体“失语”的现状中,郎教授的所作所为被不适应的人群放大了,以致成了“流氓”。
郎教授炮轰格林柯尔,依本人看,一不为出名图利,所以排除商业炒作的嫌疑,二来,并非心血来潮,找谁的茬,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郎教授团队研究的基础上,即使有失偏颇,被质问方似乎也应先拿出证据来,“摆事实”进行反击。而似目前立即以“诽谤”罪将人告上法庭,好像情绪化的色彩比郎教授更甚。
其实,对于格林柯尔系的疑问,从顾氏2001年入主科龙就开始了,当时格林柯尔以每股不到2.74元的价格取得了净资产价格每股4.17元的科龙的控股权,外界一致的评价是“格林柯尔捡了大便宜”。不仅如此,此后对于格林柯尔的资金来源,众人始终觉得一头雾水,甚至有媒体不惜余力去调查格林柯尔的资金链情况,但最后都无功而返,但这不等于这个谜团就清楚了。有一家媒体就不无担心地说:“如果收购科龙成功,顾氏不仅将一举打破国内制冷设备制造业对格林柯尔制冷剂的封锁,并且得到了的一个操作国内上市公司的机会。接下去会发生什么呢?仍然是迷雾重重”。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格林柯尔又陆续收购了美菱、亚星客车及襄阳轴承等企业,人们被神秘的格林柯尔彻底“征服”了,于是“英雄不问来路”。在一片钦叹声中,顾老板豪言:格林柯尔有的是钱。
然而,面对“七板斧”之说,这次擅长大手笔的顾老板的表现却不大气了,如果面对质疑无所畏惧,认为自己丝毫没有“席卷国家财富”的嫌疑,就更应坐下来诚恳探讨,而不应马上对郎教授大动干戈。格林柯尔系拥有四家上市公司,本来就有责任接受股民的质询,可惜中小股民声音微弱,有“郎监管”出来问话,又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呢?
郎教授说:我本来是想通过研究来证明,被收购公司突然扭亏为盈是一种数字操纵的假象。后来,我们证明了顾雏军是通过费用的调整来实现扭亏为盈的。
让我们看一下18日刚刚发布的美菱电器半年报,美菱上半年的净利润较上年出现了204%的增长,但同时美菱主营业务毛利率却大幅降低达-13.21%。在主营业务没有赢利增长的情况下,美菱的利润却大幅上升。这正如郎教授所说“被收购的企业,在其经营一年后,立即扭亏为盈,交出一份漂亮的财务报表。”而手段则是反客为主后,大幅拉高收购当年费用,形成巨亏,一方面降低收购成本,另一方面为将来报出利好财务报表和进一步的资本运作留出腾挪空间。只此一招,就可以“洗去”未来年份的大块费用负担,轻装上阵。
做到这一步,郎教授们就不禁要想:为什么顾雏军能够事先调高被收购公司的费用水平呢?随后才发现,原来调整费用的时候,顾雏军已经是上市公司董事长了。再次的调查发现,在格林柯尔所有的上市公司收购中,顾雏军事先都已经是被收购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了。费用的调整是在顾雏军担任董事长的任内完成的。
调查至此,郎教授就要探究:是谁让顾雏军当上上市公司董事长的呢?被收购的这些企业都属于国有企业,而且都存在大股东欠钱不还的问题。根据披露的资料,顾雏军通过各种方法让大股东不用还钱了,无疑,这中间损失的是上市公司和股民的钱。
说到这儿,本人不禁要对顾老板及其“七板斧”心生佩服了。即使诚如郎教授所说,在当今产权改革中,正上演着瓜分国资的一场“盛宴”,格林柯尔在产权改革过程中席卷了国家财富,我倒要替顾老板说上一句:资本的性质就是有利就图,我顾某人概莫能外,谁叫你们让我得手了呢?
七板斧也好,八板斧也好,要说与格林柯尔经历了多重谈判的美菱电器,亚星客车,襄阳轴承的有关人士都毫无感受,肯定让人不信,但要说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视而不见或有什么难言之隐倒更可信一些。可以说,是这一众人等成就了顾雏军。
还记得2002年初,顾老板也曾向香港高院提交起诉状,把欧洲投资银行瑞银华宝及该公司董事兼中国研究部主管张化桥告上法庭,并列举了被告的12条罪状。其中重要一条是他们对格林柯尔制冷剂的恶意诽谤。
那场官司的结果如何,本人没有关注,但这场官司的结局,却是我不能不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