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8月25日起,国内汽油、柴油一起涨价。从各地公布的涨幅看,上海市的涨幅最高,达到8%。这是国内今年第三次调高油价。国内原油自给率跌至60%左右,国际原油价格一直在高位波动,加上国际局势又不太平,对国内消费者来说,成品油零售价早涨晚涨都是个涨,心理准备还是有的。
然而,同为消费者,对涨价的感受却是不同的。个人消费者“肉痛”但无可奈何;公款消费者除了无所谓,恐怕还嫌涨价幅度太小,若涨幅足够高,街上的私家车就会减少,坐公车出行的岂不是可以减少路堵的烦恼,享受起来更快活些。
还有两类消费者闻涨价也发愁。一类是依赖自备发电机组发电来维持生产的,柴油一涨价,发电成本进一步拉高生产成本。再一类是动用补贴政策鼓励企业自己发电应对“电荒”的地方政府,发电成本越高,迫使地方政府支付更多的补贴款。譬如浙江,目前30%的工业用电靠柴油发电提供,那里的企业和地方政府闻柴油涨价,必“心惊肉跳”。
同样涨油价,国内与国外消费者的感受也不同。国内成品油系“垄断供给”,消费者没有选择权。国外成品油系“市场供给”,同样是涨价,人家却有选择权。另外,只要存在零售市场竞争,各加油站的涨幅就有高低差别,消费者还可通过选择获取涨价条件下的“消费者剩余”。而在国内,消费者则被完全剥夺建立于选择权基础之上的“消费者剩余”。
垄断体制下的油价上涨,好处都落到了垄断供应商的口袋里。这几年,国内垄断巨头于国际原油市场,每每表现为“买涨不买落”,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可站在垄断的立场上看问题,却是“最佳”的市场行为取向。何以至此呢?因为只有原油进价高,成品油涨价的理由才更加充分。
还有,绝大多数原油进口国均开展原油期货交易,以合理规避油价风险。惟独中国长期不肯设立期货交易市场。原因也是垄断巨头们从中作梗。经千呼万唤,8月24日这一天,上海燃油期货交易市场总算开了市。可假如从炼油到成品油零售的市场继续不放开,上海这个“市场”要发育也难。什么道理?缺乏交易对象矣!总不能由几大垄断巨头自唱“独角戏”吧?
除了公款买油的,其他几类消费者尤感困惑的还有一种怪现象。即,涨价总是闻风而动,可当国际油价下跌时,同步降价却老是“拖三落四”,慢半拍司空见惯,慢一拍也正常,还有“无动于衷”的。
如今,专家学者的反应也快。与涨价同步,立马开出应对良策若干:譬如石油战略储备要赶紧,进口渠道多元化,期货市场要放开,减少石油依赖程度等等。话儿都在理,可要么远水难解近渴,要么隔靴搔痒,再就是说了等于没说。因为,良策虽好,实施的首要前提却在于首先打破石油产业链的垄断!
最近几年,垄断巨头们的年度经营报表十分好看,垄断利润呈“爆炸性”增长。只是这个增长不是来源于内部经营管理的改善和生产成本的“动态降低”(需要排除油价的自然增长因素)。
众所周知,打破垄断(改制)要支付成本,撇开利润增长的正当性与非正当性不计,眼下正是启动改制的有利时机。哪怕整个产业链的垄断格局一时难破,至少在原油进口环节和成品油零售环节上,应该放手让民营资本大举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