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居民强烈要求建三级以上医院,有关部门表示解决方案正待审批
位于天通西苑住宅区内的昌平区中医医院天通苑分院,就设在居民楼下。不少居民除了抱怨社区内的医院级别太低外,还担心这样的布局会使医院成为疾病的传播源头。
引言
除了衣食住行用,医疗问题成为天通苑居民最关心的话题,许多居民表示出对天通苑医疗的不信任。
有大病不敢在这里看,只能驱车十几公里去城里的大医院。一些年老体弱的居民在天通苑买房后,甚至因社区里没有较好的医院而不敢居住。
居民们强烈要求建立三级以上的医院,并完善社区医疗配套系统。
有关部门表示,天通苑医疗问题正在解决,方案已经报送主管部门批准,“医疗问题肯定是要解决的。”
记者调查:小病自己吃药大病去市里
居民们反映,天通苑目前存在的医院和诊所,规模和数量都不能满足天通苑居民的就医需要。“有病从来不去社区里的医院和诊所,小病自己抓点药吃,大病去市里的医院。”一位在天通苑居住了3年的关先生说。8月7日,记者对天通苑的医疗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
小区内没有三甲医院
在建成的天通苑、东苑、西苑三个区内,共有医院和诊所26家,其中二级医院2家(昌平中医院天通苑分院和东小口医院),一级医院2家(天通汇仁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天通苑门诊),其余均为诊所,小区内没有一家三甲医院。
在小区内,30%的诊所和医院集中在天通苑,50%的诊所和医院集中在东苑,西苑只有3家。
在医院和诊所比较多的东苑,分布也不均匀,例如东二区的诊所密度要远远低于东一区和东三区,诊所之间的间距很大,但在东一区,北京中医院大学天通苑门诊和燕丹卫生院天通苑门诊两家医院,却只相距不到20米。
诊所标榜中西医兼治在天通苑内,多数诊所都标榜内外科、妇科、牙科、儿科、中医按摩兼治,但有的诊所除了一张写字台和几张床外,基本没有什么医疗设备。
有媒体报道,有位居民因为鱼刺卡了嗓子,去小区的门诊部治疗,但门诊部却没有相关设备,无法医治,只得转院。“这样的诊所,你让我怎么把自己交给他们?”居民关先生说。
部分医院和医生的卫生意识也让居民担忧。
一名居民在天通苑的网站上说,他在西一区某家医院扎手指验血时,护士不是用棉签或者纱布给他压手指,而是用餐巾纸。尽管护士表示这种纸已经消过毒,但居民认为,这种纸还是让人看着不舒服。 “卫生是这里的诊所和医院的通病。”一名居民说。
医生多说11块骨骼
8月7日下午,记者走进了西一区某家社区门诊,体验这里的医疗服务。
顺着一名中年妇女的指点,记者走进一个诊室,一名20多岁的青年正在电脑前打游戏,一名50岁左右的男子在一旁挑拣中药。
见有人进来,年龄稍大的男子抬了一下头,“哪不舒服?”“脖子疼。”记者回答。“那你是落枕了。”男子让年轻医生带记者去吴医生那儿。
“哪里不舒服?”吴医生手中的烟还冒着青烟。“脖子疼。”记者说。“你是落枕了,针灸吧,按摩也可以。”“怎么收费?”“都是物价局统一定价。”吴医生从抽屉中抽出一张白纸,上面标注着各种治疗方法的价格,下方注明“北京市物价局、北京市卫生局”,但是没有两个单位的印章。
“你这个属于脊椎病,我给你按摩,30元。”吴医生边说边脱下了衬衣,光着膀子换上白大褂。
据吴医生自己介绍,他中西医兼学,已经工作了20多年。但是,这位医生却把人体的206块骨骼说成了217块。 半小时后,吴医生治疗结束,记者感到脖子更疼了。
部门说法
昌平区卫生局:兴建三级医院报告正待审批
针对居民希望天通苑能有三级以上的医院,昌平区卫生局一位负责人表示,昌平区政府和昌平卫生局已经草拟了“回龙观、天通苑医疗机构配置设施”的报告,并上报到有关部门审批,其中就包含兴建三级以上医院的内容。
这位负责人还说,目前天通苑的诊所和医院都是具有医疗机构职业许可的,医生也是经过卫生局审批的,具有合法的行医资质。
但是由于人员流动大、外来人口较多,一些非法行医者混迹其中,给百姓的生命带来危害。该负责人说,针对这部分非法行医者,卫生局执法大队已开始整顿并取得了成效,部分不具行医资质的诊所已经被取缔,相关人员已受惩处。
对于居民关心的定点医疗的问题,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则表示,定点医院的设立首先应该是医院向所在辖区的上级主管部门申报,审批合格后再由劳动部门进行认定。
个案
居民赵文:白天看病挂来夜班医生号
赵文说,8月8日,她感到肚子难受,忍着痛走进了离家较近的东一区一家医院。在值班护士的建议下,赵文挂了一个姓张的医生号,“内科在住院部。”护士指点说。
赵文说,当她拿着挂号单走到住院部时,只有外科诊室一名女医生在看病,而内科诊室里空无一人。
等了几分钟还不见有医生进来,疼痛难忍的赵文向外科的医生询问内科医生去了哪里。“外科的医生却让我到她那里去看病。”赵文说,她很吃惊,“内科怎么会在外科看?”
赵文说,这名医生看了她的挂号单后,告诉她张医生不在,上晚班。随后又解释,她本人是内科大夫,以前这里是外科,最近刚刚改成内科,门上挂着的外科牌子没有来得及换下来。
这名医生简单询问了赵文的病情后,断定她患了习惯性便秘,为她开了药。
“既然张医生是晚班大夫,为什么还给我挂张医生的号?”气愤的赵小姐说,当她这样质问挂号处的护士时,护士没有对她说明原因。
居民意见:诊所建在居民楼里
“诊所都建在了居民楼里,人来人往的卫生怎么保证?万一有什么传染病怎么办?”赵文在天通苑东一区住了半年多,她家楼下就是一家诊所,每天进进出出她都要经过诊所,很担心诊所会成为疾病的传播源头。
有此担心的不只赵文一人,“医院和我们的楼在一起,每天都有那么多的病人进出医院,这些病人就相当于进出我们的家。”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居民说。
小区内已有的26家诊所和医院,只有汇仁医院和东小口医院没有与居民楼混建,其他的医院和诊所,包括最大的昌平中医院分院,均建在了居民楼下。
“这么多医院直接开在居民楼下,有个传染病什么的,岂不附近居民跟着遭殃?”一位居民在天通苑的网站上说。
除了医院的位置问题,医生的看病态度和行医资质也不能令居民们满意。“我不在小区医院看病,我信不过那里的医生。”赵文说。
一位老大妈说:“医院小点,设施差一点无所谓,看病认真也是能弥补的。”但医生的工作态度还是成为居民们抱怨的焦点。
许多居民还反映,制约他们在天通苑医院看病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在这里的医院看病没有办法报销。“有病的人只能忍着疼痛,驱车十几公里去定点医院看病。”居民们说。(本报记者陈文定张晓枫采写:本报记者周玉王海陈俊杰王佳琳吴蔚摄影:本报记者倪华初制图:叶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