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生产基地、代工伙伴,加上不可忽视之消费市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关键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供应链运作失调将造成全球供需失衡。中国---世界的工厂与全球最重要的消费基地
中国企业之第三方物流应用比率与物流成本支出,与国际水准有很大的差距。欧洲、美国在2001年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之企业比例分别是76%、71%,物流支出占GDP比例分别为10.1%、10.5% 。而中国内地这两个指标是43%、18.0%。中国供应链运营水准与国外业者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也是第三方物流业者的成长机会点。中国内地物流支出高达GDP18%, 若能达到国际水准10%,约可节省高达人民币6320亿元之不合理成本支出。
加入WTO以后,由于服务业等市场准入的扩大,使中国物流产业融入全球性物流产业跨国化、大型化和互联网经济化的潮流之中,并对中国的贸易和生产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物流业的市场准入,中国物流市场的竞争也将更趋激烈。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入世前,仓储、包装与运输服行业被严格限制经营,合资流通企业是有限的,营业牌照与服务范围也是区域性的;而入世后,2002年底前,允许外资持股(低于50%),2003年底前,减少地域限制,2004年底前,允许外资独资进行全国范围服务;在公路卡车和汽车运输方面:2002年12月前,允许外商设立合营企业从事境内道路货物运输。2004年12月前,允许外商设立独资企业,外资企业享受国民待遇;仓储服务方面,从2001年12月起,允许外商设立合营企业(持股低于49%);2002年12月前,允许外资拥有多数股权;2004年12月前,允许外商设立独资企业。
中国物流业者的SWOT分析
传统的运输与仓储企业的优势是:多为大型国有企业,拥有全国性的网络和许多运输和仓储资产,与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良好;劣势为:冗余人员比率很高,效率低。此类的企业可以以提升为第四方物流为目标,借用广泛的网络和资产优势加速物流增长,通过重组以增加功能,提高效率。新兴的物流公司的优势是:私有和合资企业,业务地域,服务和客户相对集中,效率相对较高,增长极快;劣势则是只拥有有限的固定资产,对市场扩张缺乏有力的财政支持,内部管理和体系是高速增长的主要阻碍。此类企业应以进行跨国性或跨领域之策略联盟为目标,依靠引入战略合作伙伴或投资者保持高增长率。
生产与流通企业内部物流部门 的优势是主要为内部客户服务,具有专长,资产有限,但网络覆盖性良好;劣势是难于吸引更多的外部客户,战略和未来定位,受到母公司的极大影响。这类企业应加快供应链变革,加强或剥离物流部门。
国外物流公司的优势在于它们有很强的海外网络,丰富的行业知识和实际运营经验,与国际物流客户关系良好,拥有先进的IT系统,还有来自总部的强有力的财务支持;它们的劣势也很明显,它们在中国缺少网络系统,中国的业务还是很有限,而且成本相对较高。这类企业还是应该以进行跨国性或跨领域之策略联盟为目标,通过收购或合作,加强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所以总的来说中国物流业者赢的策略可分为两种:合纵――供应链的变革或提升成为第四方物流;连横――进行跨国性或跨领域之策略联盟。
中国物流业者赢的策略(一)---供应链变革,目标就是要重新审视企业现行内部供应链,使物流体系合理化。供应链变革策略包括下列决策点:顾客服务项目及承诺服务水准;生产基地数量及选址;第三方物流或自营;配销渠道选择;转运集站数量及选址;信息系统建构;物资供应来源选择;运输模式选择;存货水准。
整个企业内部供应链可以看成是一个大的“金字塔”:处在最底层的是订单履行信息系统,用以控制订单履行各环节之绩效;再上一层是运作组织与绩效衡量,这决定最适应供应链组织与设计KPIs;再往上是存货规划政策与预算成本;再上是商品补运――如何实时得运补货物,以满足销售预测与实际订单履行个环节之需求。供货商关系---如何与供货商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以协同降低成本。生产营运――如何建立高效率的供应链运作流程;再往上是配销渠道――如何选择最佳之配销渠道,以达到订单履行之7R。 设施规则――如何进行订单履行系统之设施规划,以支持企业战略之实现;最上面是顾客服务:决定客户之优先级与制定承诺服务水准。
中国物流业者赢的策略(二)----转型成为第四方物流(一站式集成服务)。第四方物流业者应具备供应链咨询与整合规划之专业能力。
中国物流业者赢的策略(三)-----进行跨国或跨领域之策略联盟。透过国内外同业联盟或异业交流,建立完善之多式联运、 协同平台、异业强强连手,整合协同综效,同业战略竞和,创造多赢局面。进行跨国联盟时,应先了解国外第三方物流业者定位,依据国外合作方的物流服务范畴与地理涵盖区域,决定最适之策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