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这是一次保险公司集体性投资失策: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2328.HK)公布它的半年报成绩,赫然显示有5.14亿人民币的投资亏损。随后中国平安集团(2318.HK)和中国人寿保险(2628.HK)也相继公布了它们的财务报告,它们在投资上都让人失望。根据财务报告,国寿的投资亏损净额为7.23亿人民币,而平安净亏损12亿人民币。
“毫无疑问,三大保险上市公司投资大幅度亏损的重要原因是股市和债市的不济。”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说,“实际上,更糟糕的是一些新兴保险公司,尽管它们并没有利差损的历史负担,但是由于它们的资本金有限,在承担这一轮集体性投资失误时比老公司要狼狈得多。”他暗示,有一些新兴保险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涉足过深,同某证券暧昧的关系,“已经出现了偿付能力不足的危险。”
中国保监会曾以2003年1号保监会主席令的形式,颁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这项《规定》显示了保监会将把那些偿付能力不足的公司“吊销”保险牌照的决心。而在今年8月26日,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在“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研讨会”上再次强调了偿付能力是保监会紧盯寿险公司的核心指标。
投资“失语症”
在基金投资上的价值亏损是保险公司投资亏损中最醒目的部分。
中国人保董事长唐运祥在中国财险的新闻发布会上称,国内证券市场持续疲软,导致中国人保上半年投资损失达5.14亿元人民币,上一年同期公司获得净收益2.3亿元人民币。
公司半年报披露,与去年同期相比,交易类基金投资未实现收益减少6.41亿元人民币,交易类债券投资未实现收益减少1.07亿元人民币。导致了人保净利润减少了27%,高盛公司调低了其年度的盈利预测,而摩根大通将中国财险的评级降为“减持”。而去年同期,基金和债券曾贡献给人保利润2.30亿元。
从其财务报表中可以看出,基金投资是“失误”的重头。
人保公司财务总监王银成已经透露了下一步投资组合变动的方向:将适度减持基金。所谓适度,就是在封闭式基金的折价收益上,未来可能“封转开收益与基金目前的价值缩水找到一个资产匹配的平衡。而人保将在今年下半年提高债券持有比例,尤其是国债和金融机构债券以及部分公司债券。”
适度减持基金和提高债券的战略并不仅仅是人保的意向,国寿和平安均谨慎地表示出某种回应。
从平安发布的财务报告看,平安总投资收益比2003年同期要低很多,“2004年上半年的总投资收益率为3.6%,而2003年同期总投资收益率为4.5%。实际上平安的净投资收益表现不错,但综合净利润率比去年同期要差一些,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基金大幅度价值缩水。”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平安保险8月25日公布业绩时看出减少基金,强化债券的方针在投资组合中的独特地位。尤其是从平安的净投资收益变化来看。”一位分析人士对记者说。
平安保险的中期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6月30日的半年间,平安保险净投资收益(包括利息收入和股息收入)上升了23.2%,达到34.48亿人民币,对应的2003年的同期投资收益为27.99亿。
净投资收益的增长主要是因为平安投资组合策略的改变,尤其是债券在投资组合的比重的增长。在2003年12月31日,平安的债券投资占投资资产总额的43.7%,而在2004年6月31日,平安的债券投资占投资资产总额的47.7%。重要的是,今年上半年债券收益率明显升高,债券的平均投资回报率达到了4.6%。平安持有的政府债券在债券组合中增至59.1%,而在2003年12月31日,这个比例是56.1%。
受投资亏损摊薄之害的最典型例子是国寿。
从国寿公布的中期业绩看,如果抹掉投资亏损,这是一份相当不错的财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6月30日,国寿收入为389.4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2.8%;公司已实现的净保费收入及投资型保单管理费收入为人民币339.37亿,较去年同期增长37.2%;总保费收入以及投资型保单管理费收入持续增长,达人民币346.68亿,同比增长36.5%;总保费收入达到人民币313.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3%;总保费收入的市场份额超过50%,高于去年底的45%。同平安一样,净投资收益还不错,有50.18亿元,同比增长65.2%。但是综合净利润只有28.12亿,同比下降了一成多。
国寿的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宪章说,“这是因为上半年证券市场波动带来的投资收益受损。”实际上,王宪章所论及的市场波动就是基金价值的塌陷。
基金亏损的巨大影响让保险公司的投资“失语”。
静悄悄的改变
保险公司正在悄悄地进行某种“价值投资的回归”:更看重固定回报的稳健资产,而淡化市场较大波动的投资品种。
“我个人认为,保险公司投资总收益的不尽人意并不能完全归咎于保险公司投资渠道的单一。”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保险人士对记者说,“真相是,保险公司总是越过自己的资产匹配的合适程度来强行投资。这个举动在保险公司推投连险的时候就让我们见识了它们的表演。”当保险公司对投连险开出8个点的利率回报时,“保险公司任何一项投资收益都没有办法来支撑这个回报。”保险公司只好采取一种更激进和恶劣的方式,“比如保险公司更多地同证券公司勾结,通过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来投机,做高资金回报。”
这种方式的危险性和不长久性显而易见。
“有可能这是一个价值回归的契机。”该人士说,“尽管国家已经开放了可转债市场和海外债券市场,但它们的规模都非常小。保险公司目前最重要的两大类投资还是基金和债券。但是保险公司已经开始了减持基金,强化债券的方向。”
记者翻阅相关数据,发现保险公司在7月份对基金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强烈的变化:过去是口头上的减持标语现在已经成了明显的事实。
“如果要算今年上半年总账,你会发现基金是增长的,但是把7月的基金持有总量和6月的基金持有总量相比较,你会发现,7月是个戏剧性的月份。”该人士对记者说。
截至7月底,全国保险业的总资产为1.097万亿元,保险资金购买的国债继续增加,达到了1960亿元。而保险公司持有的证券投资基金也达到了668亿元。
同时,基金半年报显示,18家保险公司进入了封闭式基金前十大持有人之列,一共持有封闭式基金309.85亿份,与去年末相比增长17%。保险公司继续增仓封闭式基金。
但是,如果与6月底比较,保险公司减仓了基金23亿元,今年以来首次出现保险资金对基金的投资规模下降。
“根据我的判断,一些老的保险公司,比如平安保险、中国再保、人保,国寿和新华人寿可能是在减持它们的仓位,而以往持仓较轻的几家保险公司如泰康保险、大众保险等,则出现明显增仓。”该人士对记者说,“那些持仓较轻公司更多持有基金是理性行为,因为基金封转开的未来收益可以和它们目前的缩水风险相对称。”他预计,保险公司进入可转债市场,也将对“原来的持有基金方案产生了偏离,将分流一部分投到基金上的资金。但是,由于可转债市场规模并不大,所以,这个偏离效应应该不算很大。”
根据中国保监会公布的7月份统计资料显示,保险公司国债投资金额为1017.82亿元,与6月末的数字相比,大幅下降了244.66亿元。这是保险公司连续第二个月减少国债投资(6月份比5月份减少35.2亿元)。
“这是一个新的国债起点。”该人士对记者说,“现在国债的价格一路走高,国债发行异常顺利。尽管没有保险公司目前持有国债的数据支撑,但我相信,保险公司开始重新选择它们对国债的视角。”
也许在目前这个时期,国债比基金更符合把握“偿付能力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