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你可能会觉得印度的银行规模太小,孟买证交所的24层大楼远不及上海证券大厦气派,但印度金融业的能量却一点也不容小觑。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姜建清如 果看到印度国家银行(SBI) 的账目,肯定会有点眼热, 特别是工行正筹备在海外 上市,他将要面对投资者对工行账目的评判。
SBI是印度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只及工行的14%,但净利润却是工行的3.2倍,股本回报率更是工行的14.7倍。(见附表1)SBI在孟买证券交易所上市,其账目表上7.7%的不良贷款比率、18.19%的股本回报率,令它成为基金爱股。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吊诡”。你可能会觉得印度的银行规模太小,孟买证交所的24层大楼远不及浦东的上海证券大厦气派,但印度金融业的能量却一点也不容小觑。今年初曾访问印度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郭励弘,对印度金融业有这样的评价:“印度虽然也曾长期奉行计划经济原则,但是并没有破坏英国人留下来的金融制度,故体制基础比较完善,市场秩序较好,资源配置以市场为主。”
很多外商仍在研究印度市场是否值得投资时,法国资本的里昂证券(CLSA Ltd)已在印度扎根10年,市场占有率达20%,稳占证券市场的首位,并七度举行“印度论坛”。今年他们发布了一份有趣的主题报告《在吊诡中获利》(Profitting from Paradox)。这份报告的名称,已充分说明在新兴市场独占鳌头的秘诀:先行一步——当别人还在观望,你却已经获利。
本土银行:低坏账的N种解释
除了总资产,工行唯一还能略胜一筹的是其大股东身份,是由中国财政部持有国有股;而印度国家银行是由负责监管银行的印度储备银行(RBI)持股。SBI主席AK Purwar接受本刊专访时说,有关方面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正在修改法例,准备将股权转移到财政部,并预计5至7年后会将SBI私有化。
“其实这对我们来说没有太大分别。虽然我们是国有银行,但我们一直以商业原则办事,我们随时都可以私有化,只是政府需要点时间。”
SBI的不良贷款比率本来是9.5%,去年由于政府实行新的证券条例,可以将部分不良资产票据化,因此截至2004年3月底的不良贷款比率,进一步调低至7.7%。对于印度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率为何要远低于中国,Purwar的解释是:
“因为不论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都不可以要求我们贷款给特定行业或企业,除非我们经过详细的审查,认为对方确实值得信任。”
这种自主性令政府很难对某些行业作出政策倾斜。“我们知道,印度经济要进一步增长,工业必须加快发展起来,但这不是银行家的任务。我们只会顺其自然,不会特别放宽贷款给工业或者某个受到扶持的行业,因为我们要对股东负责。”
印度银行业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混业经营。“我们的1.36万个分支机构中,有2000个网点同时经营保险业务,可以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优势。另外,我们的下属公司可以经营资本市场及基金管理业务,可为我们的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SBI现在正在部署"走出去"的战略,传闻该行最近想收购一家在美国的银行。Purwar说:"我们想收购亚洲或中东的银行,而非美国的银行。目前我们已在28个国家有54家分行,是时候进一步将业务国际化了。"
印度银行业表面看来前景秀丽。而“印度赶超中国论”的一个有力论据即是:印度银行的不良资产只有中国的一半,且盈利能力强,银行资产优于中国。据印度《贸易标准报》报道,1996-2001年印度银行的年利润增长率为39%,而世界银行平均年利润增长率为18%,中国只有3%。
不过,吊诡再次显现。美国MIT经济学教授Abhijit Banerjeer最近对印度提出了警告:"印度银行的不良资产状况并不像外界认为的那样好。通过业务和财务上的处理,很多坏账并没有完全反映出来,真实的不良资产率大概达到了30%左右。"
而印度银行的低坏账与其长期的高利率也大有关联。2003年6月以前,印度银行的借款利率普遍在20%以上。在农村,本土银行的利率甚至要达到30%-40%之间,近乎高利贷。伦敦经济学院许成钢教授认为,印度银行坏账少的真实原因是没有人敢贷款,这可能是印度工业化落后的一个原因。
印度的银行体系较为健全,但当中也有暗涌。记者在孟买采访期间,适逢一家小型私营银行Global Trust Bank于7月24日被印度储备银行勒令停业。但仅仅经过一个周末,即到7月26日,央行就宣布由一家公营银行Oriental Bank将之兼并,存户没有损失,市场也完全没有出现恐慌。
Purwar认为这只是优胜劣败的结果,Global Trust Bank经营不善才导致停业。但Business Standard的著名专栏作家Sunil Jain却在报上猛烈批评印度储备银行失职。因为他早在2001年,已撰文指出Global Trust Bank大股东经营有问题,但央行却袖手旁观,直到该行“烂透了”才出手。
不过,Sunil Jain接受本刊访问时也承认,印度传媒开放,有他们这些“看门狗”存在,印度银行家应该不会像亚洲有些国家的同行那么肆无忌惮。
外资银行:鲨鱼还是鲶鱼?
在机场等待上飞机,刚一进候机厅就看到花旗银行(City Bank of India)的两名工作人员正在发放信用卡宣传册。真是无独有偶,采访印度之前,我曾希望向花旗银行北京分行申请信用卡,一位先生告知必须在银行存有2.5万美元才可以开户(见鬼!随便问一个美国人的账户,有2500美金就不错了)。顺手拿了一份册子,发现花旗银行在印度可以经营卢比业务,不仅做公司商业贷款,还可以做个人储蓄、个人住房分期贷款以及个人金融服务。
工作人员说:“我们在说服人们来我们这里开户,只要有1000卢比(22美元)就可以开一个户。"花旗银行认为,发展中的金融市场比已经成熟的市场增长速度至少快一倍,他们把宝押在了这些市场上正在形成的中产阶层。花旗银行在印度已经开始赢利。
花旗银行的卢比贷款年利率为13%-14%,而存款366-729天的利率仅为4%,利差之大远远超出中国。心中不免慨叹,资本的嘴脸暴露无遗,吸血的外资银行!但印度朋友却说:"要不是外资银行的进入导致竞争的加剧,银行的利率更高!"
目前印度有42家外商银行,占商业银行总数(103家)的41%,虽然只占总分行比例的0.4%,但却拥有总资产的18%。如果以总资产排位,最大的仍是国有银行,虽然只有27家,却占总资产的82%;印度私人银行不仅数量少于外商银行,只有34家,而且资产比重也小于外资银行,仅为10%。
据印度储备银行公布的数据,2003年印度商业银行总存款额为1.28万亿卢比,存贷比率为56.9%,投资存款比率为42.7%。印度管理学院副教授TT Ram Mohan说:"这些外国金融机构所持有的贷款和存款分别占印度总贷款额和存款额的8%和4.7%。中国的这两项数据分别是1.8%和0.5%。"他认为,比起印度,中国金融业缺乏一种私营文化——包括缺乏较为强大的外资银行,这种金融文化有助于一个国家的金融系统在转轨的过程中迅速传播新技术新方法。
BT-KPMG会计事务所发布的研究报告《印度最佳银行排行榜》显示了国有、私营、外资银行在金融自由化条件下的竞争态势:国有银行Corporation Bank荣登榜首,第二、三名是外资银行——Bank of America和City Bank。
外资银行的进入给印度消费者带来了哪些实惠呢?首先是降低了利率。2003年6月14日起,印度银行把基准利率下调到6%,对农业贷款利率降低为9%,购车和买房的贷款利率在8%-11%之间。其次是提高了效率。Mohan说:“原来在银行开设新账户要准备很多文件,而且要等很长时间,一般需要2-3个星期。随着外国银行进入印度,我们可以选择了。”
孟买证交所:129岁的"奔腾"心
印度金融业的心脏在孟买,孟买的心脏在孟买证券交易所(BSE)。这颗已经跳动了129年的心,近年来越跳越快,仿佛不断换代的Intel芯片。SENSEX指数的大起大落令许多投资者都说受不了,然而BSE的首席总经理Bandi Ram Prasad还嫌它跳得不够快。
BSE是亚洲历史最久的证券交易所,其前身The Native Share and Stock
Brokers Association,创始于英国殖民时期的1875年,比1878年成立的东京证交所还要年长3岁。
截至2004年6月,BSE的上市公司共达5247家,投资者人数达2000万名,但 Prasad并不满足,他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说:“现在最大的任务是如何增加投资者、增加交易额,2000万名股民很多吗?我们有10亿人口哩!”为了实现更宏伟的目标,他说唯一的办法是不断改善市场规则、优化上市公司管治水平,令投资者可以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找到值得投资的股票。(见附表2)
不过,改善市场规则在短期内可能会打击成交额。BSE成交额的高峰期是2001年度,日平均成交额达到8.8亿美元。由于2001年修例,禁止股票延后交易,将类似期货的交易推回期货市场,使得股票市场的日平均成交额在2002及2003年度大幅度下滑,只有2.7亿美元。现在情况已见好转,今年6月的日平均成交额,即使是在政权更替的阴霾笼罩下,仍然达到了3.73亿美元。
印度的上市公司管治水平一直受到国际证券界的好评。Prasad觉得,要管好5000多家上市公司并不困难。原因之一是他们承袭了英国的严谨传统;另外BSE实施分级制,上市公司分成A、B1、B2、T及Z等5组,在不同板块中交易,其中质素最高的上市公司会被列入A组,这组的股票市值最大、成交也最为活跃,分别占总额的86%及84%。
BSE目前已在416个城市与9843个终端机联网。印度的股民绝大多数没有计算机,买卖均通过电话通知证券经纪,经纪再以计算机连上终端进行交易,所以孟买交易所已没有交易大堂,但主要经纪行仍将办事处设在交易所大楼内,方便联络及员工培训。
里昂证券资本市场部主管Richard Taylor说,现在印度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在16倍左右,"如果考虑一些好公司的盈利每年都有30%至40%的增长,还不算太贵。"他进一步指出,印度上市公司与中国上市公司的最大区别是:它们在过去数年中,很主动地稳固架构、优化制度以及强化公司治理。它们并不是因为中央政策促使而被动地改革,所以从公司治理角度来看,印度的水平高于中国。另外印度国企私有化的速度也较中国快得多,各个行业都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而且还会陆续增加。■
马杜·芭拉
印度私人部门vs中国基础设施
印度私人部门的成长鼓励了国家市场的维持和扩大,而中国的国家市场仍然很弱。
《21世纪》:有一种说法:印度的私人经济比中国的更加强大,你认同吗?
马杜·芭拉:印度私人部门比中国大得多。因为印度不像中国,印度独立后,已经存在的私人部门没有被国有化,而且政府一直关注加强和保护民族企业,比如Birla和 Tata集团;还以财政支持和其它补贴鼓励小规模工业发展,其鼓励程度是非常大的。
当然,过去这些部门并不总是具有竞争力和有效的,但关键是他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很大的国内市场,并且创造了大量的贸易、商业和制造业技术。这个部门也鼓励了运输和面向商业活动的服务业的出现,因此印度第三产业今天已经非常强大。在印度,组织化和非组织化的私人部门占了全国总就业的92%;而国有部门仅占了8%。这对于将对国有部门产生影响的私有化政策有积极意义。正因为这样,与中国不同的是,印度私有化而产生的工人问题也就相对小。
中印关于私人部门政策的最重要区别在于:印度私人部门的成长对大部分商品来说鼓励了国家市场的维持和扩大。但在中国,一个全国性的市场并没有出现,而且这种情况鼓励了各省更乐于进行外部商业联系而不是发展内部市场联系。
《21世纪》:中印都经历了快速增长,中国增长建立在高成本,比如能源和基础建设上,而印度的成本低得多,这两种模式各自优劣何在?
马杜·芭拉:中国的经济增长建立在出口导向的制造业和贸易上;印度则建立在新经济部门的迅速成长上,这些部门首先利用了自由化政策的好处。
中国的能源和基础设施的需求对于鼓励出口导向的增长是必需的。事实上,印度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并不强调基础设施建设。在印度,基础设施部门仅仅在1990年代经济萧条时才出现。印度现在要想鼓励旧的经济部门成长,比如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旅游业等服务业的发展,那么就必须学习中国1990年代的选择,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但关键是,这些领域的投资必须是有效率的、恰当的,并且可能提高产出率。目前中国在基础设施上已经走在前面,随着中国加入WTO,要是中国政府能够消除内部商品、服务和资源流动的壁垒,中国内部经济肯定会扩大。
《21世纪》:在增长中,中国很强调外资,而印度更依赖于内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区别?这对两国未来的竞争力有何影响?
马杜·芭拉:第一,印度在自由化的早期阶段,并不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印度1990年代后期才得到了一点点FDI,那还是因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外国资本看到印度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目的地而流入。
第二,人们对国家应该自由化到何种程度存在很多怀疑和争论,在改变了司法和行政管理并延续既有银行、投资管理体制后,FDI才刚刚开始加快进入。
最后,印度并不像中国那样,为吸引国外投资者而把经济部门分为几个领域,采取区别和优惠的政策。
印度FDI的模式,也与中国不同。印度不能像中国那样有效地吸引海外资本和资源,这促使印度单个企业自己筹集资本,他们在海内外通过出售公司股份来达到目的。而印度股市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促进了资本和储蓄的运用。
这两种不同路径的影响:印度劳动力丰富但是大项目资本非常少,资本相对不集中,尤其是在能源、电力、灌溉等基础领域,而这对于有效实现现代化是必需的。国家资源稀疏散布,结果财政赤字连年上升。但长期来看,资本资源的稀缺也许会使资本使用更有效率。
在中国,从官方报告来看,很明显,随着资本要素产出率的下降,资本使用常常是缺乏效率的,而且FDI并不是总能到那些需要资本投资并且获利很低的领域去。这就是FDI集中在某些特别领域的原因。试图鼓励FDI转入中国内地,就必须在基础设施上进行巨大投入,而目前这些设施的使用率很低。关注基础设施是无可争议的,但值得探讨的是,基础设施投资水平要恰当,以不至提高发展的成本,并且保持可持续增长。(文/罗小军)■
张军
制度与企业家:印度竞争力之源
东亚是国家资本主义,印度则是民间资本主义,这其实也是印度与中国的最大区别。
《21世纪》:比较而言,印度的竞争力优势何在?
张军:两个月前《远东经济评论》谈到了印度模式,认为印度是“发展中经济”中走美国道路的典型。的确,在上市公司的表现中,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企业相比,过去10年来印度企业的资产回报率(ROA)最高,其资本负债比重却是最低的。按照杠杆原理,在企业盈利率高于银行利息率的情况下,负债比重高则ROA高。但印度恰好反过来,这意味着,印度公司的盈利能力是超常的。
《21世纪》: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印度这种独特的竞争力?
张军:金融体制的差异是一个重要原因。印度10年前开始经济自由化时重点就放在了金融自由化上面。这与中国的改革策略正好相反。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远在金融部门的自由化被提到议事日程之前就开始了。而金融部门的改革迟迟不能提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不具备一个最佳实践的制度基础设施。法律及其执行、合约及其诚信,这些东西在中国既缺少传统、又没有经验。在中国,金融没有自由化,使得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部门的关系得以持续地发展,限制了中国私人企业的成长空间。
印度的金融之所以比较发达,植根于它的制度基础设施。它在100多年前就开始了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且因为它的法律制度传统与宗教,印度形成了所谓“市场主导的金融体制”,与中国和东亚的所谓“银行主导的金融”相对照。银行主导的金融体制有利于国家垄断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既得利益的企业,即现有的企业;市场主导的金融体制,则有利于创业者的崛起。
印度竞争力来源从根本上来说,是制度相关的,不仅是金融,法律和交易都有较良好的制度设施,这都是东亚模式所缺乏的。正因为缺少这些,东亚模式一个重要的特点便是政府替代,并形成了路径依赖,而这样一来,市场和民间力量就比较弱。东亚是国家资本主义,印度则是民间资本主义,这其实也是印度与中国的最大区别。
《21世纪》:除了制度这一基础性因素,印度的竞争力中还有什么需要我们特别关注?
张军:政府主导体制下,投资和基础设施的拉动下中国的增长速度更快;而在印度缺少这样一个拉动力量,它的增长主要来自于生产率的持续改善,而且这种改善主要来自于企业家。印度的私人企业和风险企业之所以成长得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印度社会积累的企业家精神。今天印度拥有比中国多得多的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和品牌的本土公司。在2002年《福布斯》评选的全球最佳200家小企业中,印度有13家入选,而中国只有4家,这并不是偶然的。
据新德里“印度产业联合会”(CII)的一项研究成果,印度经济的增长主要来自农业和服务业,而不是制造业。在印度“制造业”就是“传统经济”的工业,而“服务业”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制造部门。根据这个定义,印度的GDP增长率当中,“服务业”提供了51%的巨大贡献。印度整个经济看起来比较软,同美国一样似乎没有经历过工业化的经济,其经济都是企业家创业的历史。
总而言之,如果说中国经济的增长是由物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的扩张推动的,那么印度的增长则是由它的制度基础设施与企业家精神来塑造的。中国的经济实力更多地物化在建筑物(包括厂房)上面,是硬的、看得见的;而印度的经济实力则是由它的潜力决定的,是软的,因而是不大看得见的。也许是出于这个原因,印度人对中国经济的关注要多于我们对它的关注,毕竟看得见的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印度现在的经济总量还只有中国的一半,不过,印度的国民储蓄率也只有中国的一半,而印度的增长却正在接近中国。这就为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印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说服自己的理由。我们无需、当然也并不认为印度的增长是“标准模式”,但最重要的是,因为印度经济的起飞,才可能让我们多了一只认识我们中国自己增长的眼睛。(文/罗小军)■
采访手记
双面印度 记者 罗绮萍
今年3月,我第三次到印度驻香港领事馆申请签证的时候,签证官问我:“为什么在4个月之间要三度到印度?你爱上她了吗?”
答案是:“是的。”
一次难忘经验是在加尔各答的商业区。我要由一幢商业大厦赶到另一处采访,距离大约是从上海的南京东路到淮海路。我上了出租车,把地址给了司机,司机不会英语,但示意他知道这个地方。
那天下着大雨,1个多小时之后,出租车还在附近绕来绕去。 如果在别的地方,我会认为司机是存心绕路,但这个司机一直在问路,可惜他的真心诚意改变不了我已经迟到1小时的噩梦。我终于找到一个会英语的路人,他说我要找的大厦在后面的一条街,即是一幢我们已经绕过三次、很显眼的建筑物。
我气炸了肺,嘟嘟囔囔骂了司机一通,扔下100卢比(约18元人民币)便下车回头走。走不到两分钟,那个司机丢下他的车追上来,恭恭敬敬还我50卢比,然后笑着做了个道歉的手势。
结果我的访问没有砸。那位总资产18亿美元的RPG集团第五代传人,在等了我1个小时之后还笑着接受访问。我们聊天的时候,湿透的裤管传来的阵阵寒意,到了我的心窝就变暖了。
追寻水中倒影 记者 赵忆宁
没有一个国家像印度那样使我如此难以忘怀。并非是美丽,并非是陌生,而是让尼古拉斯·拉迪和黄亚生勾起的一种“欲望”----应该去看一看。
有件事差点中止我的记者生涯。2001年到英国参加世界银行的培训,回北京时居然回忆不起希思罗机场的概貌。一个对外界事物失去敏锐观察和感觉的人,是吃不了记者这碗饭的。曾经拜访心理学家,被告知是“视觉疲倦”。也许,所有发达国家的建筑似乎出自同一个设计师之手,相似的社会面貌,是让我“疲倦”的原因之一。
但印度之行的每一地、每个人都在触动我的神经:
印度没有陌生感,因为印中两国简直太像,连官员的讲话声调与谨慎表情都是你所熟悉的;印度没有距离感,因为印中两国是邻居,孩子们和老人善良的眼神让你感受到心灵的静谧;印度没有压迫感,因为印中两国都在变革,开放情怀与追赶现代化改革的心态就像水中倒影。
某个人说,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人与你长得很像,并且告诉你,他可能是你未来的竞争对手。讲故事的人就是尼古拉斯·拉迪和黄亚生。听他们谈印度,就像从旁人那里听到失散多年的邻家女孩的故事,好奇、幻想都在挑动你去寻找那间断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