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大学生交往多是以经济条件的好坏来划分。家境贫寒的学生很少会加入到学生组织中。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各方高度重视。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穿名牌、用手机,贫困生却要靠到处打工维持学业和生活。中国大学校园里日益突出的贫富差距现象给大学生心理成长造成冲击,也使校方的学生管理面临难题(2004年9月6日 中国青年报)。
据新华视点记者在西安几所高校采访时发现,贫困生比例在30%左右,其中特困生有10%。他们每月的生活费一般在100元至150元之间,有的甚至更低。而一部分“贵族”学生却是手机、电脑、数码相机样样俱全,月消费达千元以上。
目前的贫富差距不仅反映在大学校园里,在中小学校学生中间表现也十分明显。谁家父母是当官的,谁家有钱,哪个学生一月消费一千多元,哪个学生又买了很贵的手机,等等。孩子们回到家里经常谈起,那种羡慕的眼光,让家长感到十分不是滋味。
社会上的贫富差距已经严重地冲击着校园,对可塑性很强、正在学习知识的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着巨大的负面影响,也阻隔了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和交流,这在大学校园里表现最为明显。可以说,家庭贫富差距成了学生心目中的一道巨大的屏障。富裕家庭的学生往往在一起,贫困家庭的学生之间的共同语言就多一些;富裕一点的学生比较活跃,而贫寒一点的学生则相对自我封闭。
校园中的高消费者与贫困群体的出现,是社会上贫富差距在大学校园中的体现。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社会背景和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这种差异带到大学里,必然导致学生中出现贫富差距、优越感差距。必须正视和重视社会上贫富差距在校园的反映,采取得力措施解决这一问题,阻断社会贫富差距对校园的影响,消除由于贫富差距给学生造成的心理障碍。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学校应该出台一些限制个别学生在学校过分高消费的行为,并对于一些需要大额支出的组织活动进行限制。同时,对于特困学生加大资助力度。
要多渠道开辟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不仅让贫困生在这些岗位上得到资助,更让他们自己组织实施岗位工作,培养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视,除了强化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外,要积极探索实施弱化差距感的办法。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精神健康辅导工作,研究、探索针对性强、效果好的心理咨询方法。对于一些好的做法,要尽快进行交流、宣传。
总之,全社会都应该重视社会贫福差距冲击校园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好的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直接影响到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以及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