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北京评论■纳言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
目前,沉默广泛存在于拥有手机牌照的企业当中。他们对于手机牌照是否应当继续存在、手机市场是否需要放开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不约而同地三缄其口。
原因在于,这些企业,甚至没有生产线、研发机构、售后服务,每年仅通过牌照转租,就可获利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
不平则鸣,有沉默的当然就会有发言的。不少希望进入手机市场的厂商,原本就对牌照制度赖以存在的5号令颇有微辞,如今,他们看到了5号令终结的希望:
今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国务院412号文件中,手机生产被排除在500项需要行政许可审批的项目之外;8月2日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从“非行政许可”的角度圈定了信产部能够审批的只有第97项“主导电信企业规划备案”,即大型电信运营商的规划项目。
但急于进入手机市场的企业高兴得太早了。
始终牢抓着5号令不撒手的信息产业部却并不理会两个新文件。该部某官员公开表示,412号文件不会直接导致5号令的失效,因为手机产品将属于非行政许可的许可项目。信产部另一官员说,手机牌照即使不需要“审批”,也属于“核准”范围。信产部的依据是《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第四大项中的规定,即“国家特殊规定的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等生产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也就是说,现在已然成为最普通日常消费品的手机,在信产部眼里,还是“特殊”的移动通信终端。
令无牌照企业坐困愁城的5号令,初衷是通过严格控制移动通信产品生产项目的立项、审批,对移动通信产品生产企业严格监管,从而保护国产手机的市场、壮大民族手机产业。
5号令出台头几年,曾起过一些积极作用。但如今保护民族产业已经无从谈起:
首先,5号令规定合资企业必须有60%的产品出口,可是现实中并没有人对此详加监察;其次,外国手机企业已经通过种种方式,成功绕过行业壁垒进入中国,现在被挡在市场门外的恰恰就是一些有实力、有能力的民族企业;第三,贴牌现象的普遍存在,已经不能控制中国手机市场的混乱局面。
全国工商联的一项分析说,牌照制度形成的行业准入壁垒,限制了国内新资本与新技术力量进入。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国产手机很难形成真正的核心技术,在产业链上处于低水平的加工地位。
诚哉斯言,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有牌照的企业如今已是举步维艰,在品尝苦果。例如联想在2002年采用合资的形式,以9000万元占60%股份的代价买下了厦华手机牌照后,还是在去年亏损了2500万港元;如今国产手机厂商科建陷入的激流漩涡,虽不能说全拜5号令所赐,但是与现在的手机政策环境是难以分开的。
对于消费者,没有更充分的市场竞争,就不会得到更加便宜、优质的产品,这可以从彩电、空调等市场的发展得到证明。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国务院连续下发两个文件,果断将手机排除在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之外,手机牌照的放开理应再无障碍。而落实到政府相关部门时,问题又变得如此复杂,不能不令人匪夷所思。
手机产业只有真正的放开,市场调控能力才能发挥作用,经过充分竞争历练的国内企业才有可能以自身的实力迎接国际化竞争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