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据全球财经观察报道,在国内竞争者中,给中银造成最大威胁的,是建行。尽管谁也没有捅破,朱民也一再表示,“中银无心与建行攀比”,但中银和建行间却不可否认地一直在暗地里你争我夺;
这种竞争关系在两家银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造之后变得更加激烈。
近几个月来,中银对任何愿意倾听的人都耐心表示,它的财务状况在迅速改善,而且它将邀请多家外国投资者购买其股权;寻求在香港实施规模高达40亿美元的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地极有可能是纽约。当建行9月8日“顺理成章”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进入倒计时段时,中银甚至做出一个明显古怪的行动。8月26日,原定10月份挂牌的中银抢在建行之前正式宣布“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消息。时间差仅仅为13天。
显然,中银这种非同寻常的主动战略有个清晰的目标:它要战胜建行,成为首家将国内业务在海外上市的国有银行。
中银与建行间的竞争,不仅是个自豪感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数十年的政府指示放贷政策已对国内银行财务状况造成破坏。这令许多分析师怀疑,国际投资者是否会在短时间内,接连地蜂拥购买两家中国国有银行的股票。在中银之前,建行抢先透露,其可能通过在香港、上海和纽约三地首次公开发行,其集资额不低于60亿美元(另一说法是“接近100亿美元”)。来自中银内部的消息则是“股改后总股本达1800多亿股”,若按此规模估计,其融资额也不会小。这样的融资需求,无论对哪个资本市场都将是一场“大规模的掠夺”,给后来者留下的资本空间也势必大大锐减。
另一方面,包括一些外资银行高层人士在内的业界都相信,哪家银行能首先涉足国际资本市场,将取决于谁重组得又快又成功。而在中国缺乏透明度的金融界中,执政高层的首肯和眼色比公开承诺和媒体攻势更管用。尽管就在高层的眼皮底下,两家银行的主管部门甚至中国政府,到目前为止,也几乎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压制两家银行间的竞争。因此,有外资银行高管做出大胆的推测:“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将首次公开发行后的前景作为奖赏,使两家银行加快它们的重组。”
中银的突然发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这种推测。长久以来,较之竞争对手,中银在一些指标上都略胜一筹。就在2003年,英国《银行家》对1000家大银行按核心资本的排位列表上,中国银行列全球第15位,居中国银行业首位,是中国资本最为雄厚的商业银行,与排在第37位的建行拉出一定距离。但据今年7月最新一期《银行家》公布的排位,建行却以第21位的名次反超落在29位的中银,且在资本、资产和回报率上都略胜一筹。在人们最为关心的不良贷款比率上,建行也进一步降至比中国银行更低的水平,上个月为贷款总额的3.1%,达到国际上理想的水平,而中银为5.5%。
可以说,在2003年底开始的股改中,直到7月中旬,早早选定上市顾问的建行仍是一路领先,一度被人们认定为“那个幸运的占得先机者”。但是这一切,随着中银8月26日的率先挂牌,重新洗牌。
一般而言,股份有限公司的挂牌成立只是股改完成的重要标志之一,要最终上市,还须通过上市辅导期、证监会审核等多道关卡。据最新的数字显示,7月22日,在140.7亿元的次级债到账后,中国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达到了8.3%,第一个跨过上市门槛。此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没有一家达标,资本金充足率最高的中银也仅为6.98%。随着总规模600亿元次级债发行的结束,中银的资本金充足率还将有望达到11%以上。
这样一来,中银也许真的能够抢先建行几步,从国际基金经理手中分得头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