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报记者 姚 峰 上海报道
奥运会结束后,做了5年多钢材生意的小经销商孙望盯着“过山车”样的钢价涨跌,已经感慨“越做越怕”。
“现在做钢材生意就像赌博,也不知道到底是谁在操纵市场,像我们这些小经销商永远成不了庄家,只有跟风的份。”孙告诉记者,他最近打算收手。
相关文章:钢价大涨之后是大落:2004年钢价下跌原因追踪
相关文章:宏观调控效果初现 钢价“软硬”全看政策松紧
“看不懂”的钢市
如今的钢价涨跌起伏真的看不懂。>>我要发表评论
过去涨跌是有规律的。孙望介绍说,按照一般规律:涨是先从低端的产品开始涨起,跌也是从最低端的产品开始跌起。所以每次钢材涨跌的顺序依次为:建筑用钢(螺纹钢、线材)——热轧产品——冷轧钢板——镀锌钢板——彩涂钢板。在这个过程中,螺纹钢常常成为每次钢材涨跌的“急先锋”。
但是,以七、八两个月的上海市场螺纹钢价格为例,涨跌起伏巨大。从7月25日前至当月底,从3300元/吨猛涨至3850元/吨,几乎是以一天100元/吨的幅度上涨,甚至有的地区上涨到4000元/吨,快接近到宏观调控前的水平。但从8月上旬开始,钢材价格又连续下降,幅度同样惊人,甚至有的达到每天200元,截至8月31日,上海市场上有的螺纹钢品种报价己经跌至3400元。
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钢价从起点再回到起点,从哪里涨起就又跌回哪里。孙望称,做钢材买卖5年,在间隔时间如此短的情况下,涨跌幅度如此之大,这还是第一次。
钢材价格专业分析人士北京兰格钢铁网总经理刘长庆也觉得“钢价走势很怪异”。他在8月28日的一次研讨会上发言时抱怨:“2004年1-2月,原本的消费淡季,价格却创了新高,其高点出现在2月24日。3-5月份正值春季开工季节,原本市场预期会有消费旺季,但在中央宏观调控的影响下,市场一片看跌,价格大跌,并创了年内的最低点。随后到了7-8月份的暑期和雨季,一般都是消费淡季,价格反而走出了较好的行情。”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有关人士对此认为,首先,4月份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使一些不是属于有效需求的泡沫消除了,比如贸易商大量囤积,钢厂过量生产,以及投机需求等等,这部分泡沫需求减少,使社会库存量下降。其次,进入7月份后,电力供应紧张,使钢厂的产能无法释放,产量减少。第三,因为交通运输压力增强和运输费用的提高,使钢材的区域流通增大了难度。第四,原料价格普遍回升,7月份,上海及江浙一带的废钢价格连续上扬,钢坯价格也在上调,使钢厂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那么,按照该人士分析,既然这一轮的钢价上涨有理可循,可为什么又在旺季来临时,再次下跌呢?
经销商炒作市场?
钢价“过山车”屡屡上演的原因何在?在8月28日举行的华北钢价研讨会上,有代表发言认为,原因在于经销商对市场的炒作。
目前我国钢材的产量已经到了2.6亿吨的规模,如果以钢协的综合钢材价格4500元/吨计算的话,就是11700亿元的市场,即使去除直供的以及上下游产业达成战略联盟的外,恐怕还将有7000亿元的市场,当流通行业形成一定规模之后,特别是市场上钢材库存量较大的大户多了之后,就会出现操纵市场的这种情况。
所以这位代表认为,“大户不可能像中小经销商那样船小调头快,一定要有提前量,才能在备足库存来应对市场的变化。因此,其往往趁市场低迷的时候吸货,并在市场行情高涨的时候慢慢派发。”
这样的手段不止一种。上海一家大型钢材经销企业人士认为,除了上面的这类手法,目前经销商炒作市场还有其他的一些方式。
一种是“封盘”。就是几个有一定规模的经销商,根据当地市场上的不同型号供应状况,达成一致,故意限制对一些品种的销售,造成无货可售的假相,市场上因此就会形成人为的货源紧张,而因为厂家生产一般都有至少15天的周期,而从外地调货,又有运输的限制,短时间内,可以造成部分品种的暴涨,进而带动其他钢材价格的上涨。
一种是“托盘”。就是资金实力不是很强的经销商可以“以货抵款”的方式,获得大型经销商的资金支持,进而购进大量资源囤积,如果后市上涨,大经销商每吨抽取10元-50元,作为利息回报,如果跌了,大经销商手中毕竟还有货作为抵押,风险也可以控制。这样的话,一个资金实力只有100万元的经销商可以操纵十倍乃至数十倍于自身的钢材资源,当然“如果小经销商判断失误的话,风险也会放大数十倍”。这无疑加剧了钢材市场的炒作气氛。
另外一种方式是大的经销商之间相互“对倒”,造成市场交易旺盛的假相。
不过,即使如此,经销商们对操纵市场并不认可。他们认为,在目前,全国的钢材经销商有20万之众,相对于集中的钢材生产厂家,“经销商根本不可能坐庄,我们只是钢材市场的配角,跟风是有的,操纵却是不可能的”。>>我要发表评论
“钢价协调会”幕后之手?
那么,谁会是操纵钢价的真正幕后之手呢?
如果回顾今年以来的钢价走势,会发现在每一个由跌入涨的节点,都有了网罗钢铁厂家的“钢价协调会”身影。
在5月下旬开始的那次由跌入涨中,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于2004年5月24日在北京召开了《稳定国内钢材市场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来自全国40多个主要钢铁企业主管营销工作的副总经理和销售部门经理共80余人。
会上提出了钢铁厂家要坚持“合理价位”的原则。对于“合理价位”的解释,座谈会的决议中认为,就是钢铁生产企业制定钢材销售价格一定要依据成本水平,保持合理的利润率。
在5月24日钢协的座谈会之后,华北钢铁生产企业也召开了价格座谈会。会后华北部分钢厂出厂价格相继上调,华北市场价格止跌回升。各钢厂纷纷上调出厂价格,引发市场价格上涨。
中国联合钢铁网的数据表明,主要钢铁厂家纷纷将出厂价格上调引发了市场价格的上涨。5月22日到28日的一周时间,国内大部分建材市场价格呈上涨态势,市场价格较座谈会前一周上涨50-100元/吨,中南除广州市场价格强劲上涨350元/吨外,其它市场价格上涨60-270元/吨不等,华北地区市场价格较上周上涨100-200元/吨,西北市场价格大幅反弹150-200元/吨之间。
对于那一轮的钢价上涨,上海华冶钢铁集团有关人士认为,从当时的各地市场库存看,库存下降得不多,这说明那时的市场是“虚火”,市场资源多表现在中间需求,最终用户需求增加十分有限。
而在最近一次7月下旬开始的钢价上涨前后,“钢价协调会”身影更是无处不在。如7月23日在承德召开华北地区钢材价格座谈会,7月24日,中国北方钢铁企业资源战略研讨会在包头召开等等。
张家港沙钢集团的一位销售经理认为,每次钢价面临颓势时,由国营钢企组织的“钢价协调会”总会粉墨登场,虽然这些会议的名称不同,参加的厂家不同,但无一例外,有着两个共同点:一是会议的主题都是为了“达成钢价的共识”;二是参加会议的都是国营大型钢铁企业。
不过,每次“钢价协调会”召开之后,效果显著。>>更多新闻
钢价形成机制
“钢价协调会”并不是今年才有的新生事物,很长时期以来,钢铁行业每年甚至每季,都会召开很多类似这样的“钢价协调会”,但似乎往年所达成的钢价联盟往往流于形式,对价格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但为什么今年的“钢价协调会”的效果会这么立竿见影呢?
浙江萧山的一位民营钢铁企业老总解释说,以前市场上有很多的民营钢铁企业,这些民营钢铁企业往往没有资格参加这些会议,而这些企业往往成本都比国有的钢铁企业低很多。
所以,面对民营钢厂的价格优势,会后不久,总有一些国有的钢厂面对销售压力的增大,开始降价。于是,国有钢厂的“价格联盟”自然也就行之无果。
而今年,很多民营钢铁企业都由于信贷压力、违规审批、污染超标等原因停产,加上一年多来原材料成本和发电成本的上涨已经消解了民营企业原有的成本优势。
萧山这家钢厂的老总表示,“一些小型民企现在关门的关门,停产的停产,压根没有资金和能力压低价格出货。”而“国有钢厂不论怎么说,关起门来都是一家,价格联盟自然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但并不是所有的国有钢铁企业都会参与“价格联盟”,这一类的钢铁企业多属于规模数一数二的钢铁企业,比如宝钢、武钢等。但这一类的钢铁企业往往有自己掌控价格的手法,比如利用提前一个半月公布“季度价格”来调高市场对某一类钢铁品种的市场预期。
另外,价格联盟并不是“屡试不爽”。在最近一轮的钢价跳水中,曾经在8月13日,由马钢股份牵头联合国内杭钢、济钢、南(昌)钢等企业,在南京召开了一次“华东钢价座谈会。”会上钢厂达成一致认识:“由于上半年前车之鉴,希望在价格低于企业成本线之下时,应少卖甚至不卖,对后市不悲观,高价位运行”。
但这次会后的效果并不像今年前几次那样效果明显。
华冶钢铁集团人士认为,本质原因是因为市场上终端需求没有上来,而由经销商炒作的泡沫需求终归会破灭。另一方面也说明,经销商与钢厂开始对钢价产生争议,“经销商不买厂家的帐了,不再言听计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