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扬州大学开设收费相对低廉的“贫困生楼”,提供给家境窘迫的学生居住,这种带有救助性质的“善举”却遭到了某些人士的质疑,据说是因为这种贫富分居“可能会人为造成学生中的特殊阶层”,造成“贫困生的心理失衡”。表面上看,这种质疑带有相当浓郁的人性关怀的色彩,但是稍加追问,我们就会发现,在社会总体现实的语境下,这样的“关怀”不仅不能解决大学和学子的实际问题,相反会起到一种掩饰甚至粉饰的作用。
假如开设“贫困生楼”的做法不合时宜,那么,大学管理者想必只能搞“一碗水端平”了,其做法不外乎两种,一是就低不就高,大学宿舍一律简朴乃至简陋,以抹平贫富差距的存在,另一种做法是就高不就低,大学宿舍统一采取公寓式管理,而贫困大学生也必须承担相对较高的住宿费用。遗憾的是,这两种做法都会带来负面效果,前者导致了校外租房行为的泛滥,后者则人为加大了贫困生的经济负担,而所谓的“整合贫富差距”的理想目标却无从由此实现。
大学校园里的贫富差距有两个来源,一是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不同家境的学生必然会以不同的方式生活,二是现行的高等教育制度缺乏足够的救济能力,贫困而优秀的大学生无法依靠助学金完成学业,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靠着家庭举债来读书的。如果要消除学子之间的贫富差距,要么改变社会现状,要么加大救济力度,减轻贫困学生的教育支出,在做不到这两点的情况下,奢谈贫富混居、平等对待,实在是于事无补。
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的显著区别在于,它不仅要向学生提供知识资源,当务之急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过去,我们的高等教育采取的是“圈养”策略,大学与社会是完全隔绝的,仿佛不染尘埃的“象牙塔”,如果有谁要拆掉大学的院墙,马上就会惹恼一大批捍卫者,这样的教育模式表面上维护了教育与学术的纯洁性,实际上却营造了一种虚伪的清高气氛,大学生一旦进入社会,马上就感到水土不服。质疑“贫困生楼”的人士,以及呼吁用精神价值“整合贫富差距”的人士,似乎也是要以掩饰现实的方式,制造一种众生平等的幻象。遗憾的是,这种脆弱的幻象不仅不能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相反,会让贫困生丧失面对现实的精神能力,会导致新的水土不服。
面对贫富差距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大学管理者应该努力向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廉价公共用品,应该加大救济和扶持的力度,应该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只有这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才会减轻贫困生的心理失衡。至于所谓的“精神整合”,就留给那些夸夸其谈的有闲者去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