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最近,有关汽车降价的新闻不断涌入耳中。
有人惊呼,这是今年以来汽车行业的第三次大规模降价。而这次降价彻底宣布了中国车市在2004年的销售中遭到了最惨痛的滑铁卢。
从种种迹象看,本次降价最初完全是因为经销商为回笼资金和处理库存而采取的行动。但是,随着降价事态的越演越烈,厂家也不得不加入到降价的阵营,并对全面价格下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厂家也好、经销商也罢,采取降价的手段无非是为了刺激购买欲望,加快销售,但是今年车市的三次降价都是叫好不叫座,并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同,买车的人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
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主要乘用车生产企业中,今年上半年只有东风悦达起亚和昌河汽车完成了全年销售任务的一半,大多数汽车厂商要想完成年初定下的销售目标,希望已经很渺茫。同时,全国的汽车库存量却大幅增加。有机构统计,今年上半年轿车库存达到60多万辆。巨大的库存分散在厂商和经销商手中。
在供给和需求理论中,汽车市场往往成为经济学家解剖的对象。一般的观点是,价格的降低会刺激需求和消费的增加。而中国车市价格的持续走低,并没有明显刺激需求和消费。这说明购买者和供应商之间的愿望难以达到统一,而市场运作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车市的不均衡并不是因为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们的消费偏好以及心理预期。
有资料为证: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中国在2010年人均汽车和轿车保有量约能达到每千人47辆和17辆,潜在的汽车需求量在2005年可望达到580万辆,轿车需求量则为200万辆,到2010年汽车和轿车潜在需求量可望在1000万辆和400万辆以上。
潜在的巨大需求并不能拉高汽车销量和价格,其内在原因是人们对价格再次下降的预期。“未来3至5年,我国轿车的价格将呈不断下降的趋势,预计2006至2007年大部分轿车车型价格与国际接轨。有关部门的一份权威报告,使大多数的消费者止步于车市之外,持币待购成了购车人的明智选择。
在分析车市降价没有刺激购买的时候,我们必须看到,汽车厂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采取了“挤牙膏式的降价方法。汽车不同于一般消费品,每次降价幅度都在5000-20000元左右。对于刚刚购车的人来说,降价频率过快,严重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而其示范效应也开始扼杀其他人的购买欲望。如此循环往复,中国车市就跌入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消费陷阱”。在这个“陷阱里,供给的一方和购买的一方相互猜忌,相互怀疑,没有了起码的信任。
汽车降价已经到了无人喝彩的地步,这对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无疑是一种嘲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