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1987年,当41岁的刘明康在英国修完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时,伦敦金融城的银行家们也许不会想到,这个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伦敦城市大学商学院的学生,将会对中国金融业有如此作为。
事实上,除了MBA的求学经历,以及在国内金融业显赫的从业履历之外,刘明康还曾在英国从事了将近三年的金融实务。知识与实践的双重背景,让这位中国银监会主席能够更便利地从英国监管体系中吸取经验,也为近日英国外交与联邦事务部安排的中国记者团年度访问,多添了一个注脚。
9月1日到11日,中国金融记者采访团在英国外交与联邦事务部的安排下,对英国金融业进行了专题采访。
在英国期间,记者走访了英格兰银行、金融服务局、伦敦金融城、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伦敦证券交易所、劳合社及苏格兰皇家银行等极具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亲身体验了英国金融业的运作情况。
一踏上伦敦这座国际金融中心的土地,记者就感受到了有意思的细节。每当遇到金融界的重量级人物,他们几乎都会与记者聊起刘明康——这位就任中国银监会首任主席一年有余的中国金融官员。
英国MBA监管中国银行业
“我与你们的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先生私交甚好。”英中贸易协会主席鲍威尔勋爵说,“他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思路很正确。比如,先将国有商业银行打扫干净,再引进外部的战略投资者。”
在国内,银行业人士对刘明康的普遍评价是“绅士风度、国际视野”。这样的评价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英国——一个公认极具绅士风度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1984年7月到1987年4月,刘明康曾在伦敦工作了近3年,其身份是中国银行伦敦分行部门经理。
在赴英国之前,刘明康是中国银行南京分行(江苏省分行前身)干部。“刘明康在南京工作时,给人最深的印象是勤奋。”一位曾与他同事多年的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人士回忆。正是凭着这种勤奋,刘明康由南京走到了伦敦。
1987年回国后,刘明被任命为中国银行南京分行信托公司总经理,此后任中国银行福州分行(福建省分行前身)副行长、行长。
1993年,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福建省希望能配备一个熟悉金融、精通外语的领导干部。此时,任中行福建省分行行长的刘明康进入了有关领导的视野。是年1月,刘明康离开工作了14年的中国银行,走马上任福建省副省长,主管经济金融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工作。8月,刘明康又兼任福建省政府秘书长。
1994年3月,国家开发银行组建,刘明康从福建调往北京,任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党组成员。
1998年4月,刘明康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委副书记兼货币政策委员会副主席,成为一名金融监管者。
1999年7月,原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朱小华涉嫌经济犯罪被查,刘明康临危受命,出任该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在鼎力相助光大集团稳定发展之后,2000年2月18日,刘明康回到中国银行,任董事长兼行长。
——2003年年初,中国银监会成立,刘明康开始掌舵中国银行业监管这艘新启程的航母。
英国,这个古老而又精密的金融体系,到底怎样影响着当前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与变革?
英国外脑
“刘明康先生有6个高级顾问,其中有3个是英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前任官员。”鲍威尔勋爵如数家珍。
所谓的“高级顾问”,就是中国银监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目前该委员会有6名委员,分别是英国英格兰银行前行长爱德华·乔治,英国金融服务局前局长霍华德·戴维斯,国际清算银行前总经理安德鲁·克罗克特(英),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前主席杰拉尔德·科雷根,香港证券与期货委员会主席沈联涛,以及香港金融管理局前副总裁简达恒。其实,如果将拥有英国国籍的简达恒计算在内,有4名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都是英国人,而简在英格兰银行也有22年的工作经历。
1997年5月,英国成立了强有力的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服务局(FSA),将英格兰银行(该国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分离出来。这与2003年4月从中国人民银行分拆出来的中国银监会有着类似的背景。虽然英国金融服务局负责监管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所有金融机构,而中国银监会不负责监管证券和保险机构,但两者都面临着许多相似的问题。
“英国金融服务局也是从英格兰银行分离出来的,英国的监管做法对中国有着很强的借鉴作用。”英国金融服务局媒体与网络交流部经理Rob Mcivor说。
不仅中国银监会的“外脑”被打上了非常浓厚的英国色彩,即使就刘明康本人而言,也有着鲜明的英国烙印。
1997年至今,东南亚、南美,甚至美国等世界多个金融市场都出现过动荡,但英国的金融市场稳定而不乏活跃,没有发生过大的金融风波,这不能不归功于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在全球金融界获得良好口碑的英国金融服务局,自然成为中国银监会的国际标杆。
怎样做才算是一个良好的监管者?这无疑是新生的中国银监会最需要得到明确的重大问题。在银监会成立后的首次新闻发布会上,刘明康表示:“我们根据国际经验,设立了六条标准。第一,我们的工作要能够促进金融的稳定,同时又促进金融的创新;第二,努力提升我们国家银行业在国际金融服务中的竞争能力,作为中国的银监会要响亮地提出这个口号;第三,对各类监管设限做到科学合理,监管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第四,一个良好的监管者要致力于金融市场上的公平竞争,并且为维护这种有序的竞争,反对无序竞争,做自己的有效努力;第五,对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都要实施严格、明确的问责制;第六,高效节约地使用一切监管资源,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得为民所谋。”
在这一番监管宣言里,人们透过“促进金融创新”、“有所为有所不为”、“问责制”等新鲜字眼,隐约感觉到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新理念。
监管新理念
直到中国银监会成立之初,反对这个机构独立运作的声音还没有完全消失。有些学者认为,单独成立一个银行业监管机构,只会增加监管成本而不会起到任何实际效果。但是,经过银监会一年多的实际运作,人们逐渐认识到,银行监管所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设立银监会所付出的成本。
“银监会成立后,中国银行业的监管确实出现了耳目一新的局面。”银河证券高级经济学家苑德军教授评论。让他感受最深的,就是银监会提出的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金融监管单纯防范金融风险是不行的,监管者必须平衡监管和创新的关系,银监会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苑德军教授认为,2006年外资银行在中国展业就没有限制了,监管部门只做消防队员是远远不够的,提高中国金融机构创新能力才是关键。
在监督管理的业务方面,银监会近一年来主要做了如下工作。首先,清理过去所有的规定,了解哪些阻碍了工作的效率和影响了服务的创新。其次,有些新的需求没有相应的监管法规健康地跟进、需要补充和重新拟定的,迅速投入力量,组织队伍来进行研究攻关。
刘明康曾公开表示,在监督管理的实践过程中,银监会本着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理的原则,一面鼓励创新,一面加强监管,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绝不会成为创新的阻力。同时,银监会不坐井观天,而是要打开大门,吸收国际上一切有益的经验和教训,逐步建立和完善支持创新、加强金融监管的规定和制度。
人们看到,银监会成立以来,金融创新有了诸多重大进展,过去的许多藩篱也在被逐渐拆除,例如城市商业银行可以申请跨区域经营,商业银行允许投资基金业等。
2003年年初,国内主要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为23.11%,而今年7月末,这个比例已经降到14.65%。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股份公司已经相继成立或创立。另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也已经由8个试点地区扩展到29个省市区。这些成绩与银监会的努力分不开。
今年9月8日,刘明康在福建举行的第八届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投资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总结说,银监会成立以来,顺应发展的需要,逐步调整了过去的监管理念,把对外开放作为推动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坚持了改革与开放并举,开放与监管并行,监管与服务并重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