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一场″核查风暴″,正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大动干戈地进行.中国银监会近期已对各省银监局下发文件,要求对农发行进行全面核查.人们还注意到,7月27日,农发行行长何林祥已经悄然去职.原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郑晖接任农发行行长.
作为全国的粮食生产″状元″,吉林省尤其受到关照,银监局将对全省、市、县各级农发行逐一全面核查.在《财经时报》得到的一份吉林省农发行配合省粮食局对粮食企业粮库摸底的自查文件中,一串串数字尤为刺眼.
截至国家确定的核查截止日--2004年3月31日,吉林省粮食局的自查报表数据显示,企业统计账面粮食数量261.7亿公斤,企业实际清查粮食数量206.1亿公斤,账实差额55.6亿公斤.农发行核查的情况是:截至2004年3月31日,银行台账(即银行账面)库存数量250.6亿公斤,实有库存205.5亿公斤,少45.1亿公斤.这组数据说明,吉林省粮食企业的粮库账实不符,实际库存比账面库存亏45.1亿公斤;按每公斤1.5元的市场价计算,意味著农发行约65亿粮食收购专项贷款已经化为乌有.
吉林省农发行另一份文件对此次核查的结论是:粮食企业严重账实不符,亏库数量较大,挤占挪用问题突出.
有关专家认为,这些历史积累问题管涌般暴露,反映了地方政府和粮食企业可能试图借改革″甩包袱″.有关专家同时透露,一些地方粮食系统并没有真正储备粮食、收购粮食,而是搞假收购,空仓就向国家要储备钱;有的则私下向粮商倒粮,″空手套白狼″获得两份收入.
在吉林省农发行的有关文件中,部分企业套取资金所采取的各种手段,尤其触目惊心.一份吉林省农发行内部的文件显示,粮食库存亏空,农发行自身在信贷监管上也存在重要问题.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仅靠人进行监督,管理弹性太大,手段比较软弱.比如,粮食企业挪用农发行收购资金的现象很普遍,缺乏相应法律手段制裁,企业屡查屡犯.同时,国家《政策银行法》对政策性银行的法律地位也迟迟没有明确.
述评:
单是吉林一个省的核查,就查出65亿元的粮食收购专项资金已化为乌有,全国又该有多少呢?
震惊之余,仔细想想,似乎也不足为怪.因为过去以来,为防止农民卖粮难,国家几乎一直在粮食收购上实行大包大揽的″统购″政策,收购资金当然也由国有的农发行承担,名义上是贷款,实际上贷款者都是国有粮食企业,为了完成政府的″政治任务″,国有粮食企业不能不收,国有的农发行也不能不贷,但其效率却注定低下,而且这种制度设计还难免导致″甩包袱″、″假收购″、″空手套白狼″等等弄虚作假套取国家资金的现象频频发生.
经年累月,这种″窟窿″自然也就愈来愈大.过去不查不知道,一查问题就全暴露了.粮食属于战略物资,国家当然需要有足够的储备,但国库就是国库,国库就该有国库妁管理模式,不要把它跟市场化运作混为一谈.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应该根据计划建立相应的粮食储备,其收购资金应该来自于财政支出,不要当作什么贷款.政府对这些国有粮库应该实行严格的管理,尽管国有单位的效率总是低下的,但还是应该尽可能想办法从管理上做文章以减少漏洞.至于其他的粮食购销,应该统统交给市场,实行民营化.
农发行的贷款也只能贷给这一部分.当然,农发行既然是政府办的,其效率注定也就不高,但这样总比″国有粮食企业向国有银行贷款″这种制度设计所造成的漏洞和损失要小得多.简单地说,我们认为中国今后应该只建国有粮库,将其作为事业单位,而不应再搞什么国有粮食企业,否则上述这些漏洞就永远也难以堵塞,弄不好还会越来越大呢.
来源:中国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