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中韩经贸关系正进入“蜜月期”,但忧虑也由此产生
如果可以把经济上联系紧密的国家比做“恋人”的话,那么中国和韩国现在正处在任何一个第三方国家不能企及的“热恋”状态。有一组数据为证:
2002年,韩国企业海外投资同比下降31.6%,但中国吸收的韩国投资却激增64%,达到9.5亿美元,一跃成为韩国的第一大海外投资对象国。2003年,再创14亿美元的新高,占韩国海外投资的比重更显著上升至39%。而到了2004年,韩企对华投资势头不减,而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则出现了另一个戏剧性的变化:根据1至7月份的统计数字,韩国对华投资已达4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海外投资来源国—这是投资上的关系。在贸易关系上,根据截止到8月份的统计数字,中国已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根据韩国统计,2003年两国贸易额570亿美元,韩国从中国取得顺差132亿美元,而韩国经济增长98.5%依赖出口。
中韩在经贸上的相互依赖正日益加深,而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韩国似乎对中国有更大的依赖性。正如有的韩国经济学家所言,“中国市场对于韩国的重要性无论如何估计都不过分。”韩国KBS电台最近的一项调查也证实了这种联系。调查显示,在经贸关系上应该重视的国家中,接近50%受访者把中国排在了第一位,比例最高。中国还没有做过类似的调查,但在普通民众层面,显然尚未具备视韩国为最重要经贸伙伴的心理基础。
关系近了,猜疑和忧虑也容易产生。愈走愈密的中韩经贸关系似乎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敏感期—即使不把它和刚刚浮出水面的历史遗留问题挂钩。
“敏感”的源头也来自韩国国内。其原因大体可以归结为两个:一是随着韩国制造企业海外投资特别是对中国投资大幅度的增加,韩国舆论担心本国出现产业“空洞化”,导致就业环境的恶化和经济的低迷;另一种担心是在韩企对华投资或者是中国企业收购韩国企业的过程中,发生韩国企业的先进技术向中国企业转移的情况,使得韩国逐渐丧失对中国的竞争优势。
从历史上看,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技术转移成就了日本,80年代日本的技术转移成就了韩国,而随着90年代外资大举进入中国,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韩国舆论担心,目前对中国保持的技术优势,在五六年内就可能被中国全面赶超。
“韩国人现在对中国的感情是很矛盾的,既爱又怕。爱的是中国的市场,怕的是中国企业在紧追不舍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詹小洪说。
去年,中国蓝星竞购韩国双龙汽车,意在双龙的研发能力,这正是韩国人所担心的,于是舆论上出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狼来了”的惊呼。而在近来传播的“韩国政府授意在华投资企业放缓投资步伐,防止技术外泄”的报道,似乎又成为韩国因中国而忧虑的又一例证。
“我认为中国远远没有韩国想像的那么强大和可怕。韩国最担忧的就是在技术方面,据说只领先中国几年,但是这些技术大部分都是合资企业里面的,实际上并没有掌握在中国人手上。那些大型的跨国公司,尽管在合资企业中可能不处于控股地位,但是销售、开发、都被他们掌握着,这个技术是你中国的吗?但是人家要激发自己的忧患意识,所以就把这些东西看成是中国的。”詹表示。“所以中国更没必要沾沾自喜。”
中国未令韩国“空洞化”
——专访韩国驻华大使馆经济参赞张元三
韩国政府未干预企业对华投资
《中国企业家》:近日,中国有媒体报道称,出于对技术转移和外泄的担忧,韩国政府授意在华企业放缓对中国的投资,这个情况是否属实?
张元三:这个报道是不符合事实的。韩国是一个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因此我国的企业到海外投资,政府是不会干预的。
按照中国商务部的统计,今年1至7月份,韩国对华投资已经达到了41亿美元以上,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2000万美元的投资。这样的投资力度与去年同期比是相当大的。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对华投资相比,韩国已经超过日本(去年韩国排在日本之后),成为中国的第一大投资来源国。所以从数据上来看,似乎也难以得出韩国政府控制韩国企业对华投资的结论。
《中国企业家》:近几年,韩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增长非常快,特别是从2002年起,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韩国第一大海外投资国。刚才您列举了最新的数字,说明中韩在经贸关系上的密切程度又达到了新的“高点”。但是我们也听到韩国国内舆论认为这种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特别是向中国的转移,会造成韩国出现产业空洞化现象。我们想知道,从韩国政府的角度,如何评估“空洞化”的现象?
张元三:产业空洞化如果说的明确一点,应该是制造业的空洞化。关于制造业空洞化,我个人认为,它是在自由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不可避免出现的一种情况。美国的制造业首先是向日本转移,日本的制造业后来转移到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后来这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又要转到发展中国家,从这个过程来看,制造业的空洞化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
其实,产业空洞化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我们在评估空洞化现象时一般会区分两种情况:一个是韩国国内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没有竞争力了或者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竞争力,到国外去投资去发展,这种意义上的产业空洞化是随时发生的。另一种是因为我们不能开发出一些新兴的产业,或者是传统的产业结构不能升级,由此导致就业环境恶化和国内经济长期的低迷——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在这个意义上的产业空洞化在韩国还没有具体地出现。
直观地看,我们通过分析韩国企业对华投资的情况发现,大多数韩国企业仍然保留了国内的制造工厂。举个数据来说明,今年在中国投资的韩国制造业企业当中,把国内的工厂关闭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量的约4%。当然随着韩国企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海外国家和地区投资的持续增加,关闭国内生产工厂的比例可能会越来越高。因此导致韩国国内就业环境的恶化或者是在国外生产的韩资企业直接进口到韩国国内—这种逆向性进口的情况可能也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
《中国企业家》:去年韩国经济增长率是3.1%,比前年下降一半多(2002年是6.3%),是否可以认为不太理想?
张元三:最近两年来韩国的经济增长率确实保持比较低的水平,这是事实。我们是这么看的,首先,去年全球经济整体上都处于一个低迷的状态;第二,随着韩国整体经济规模的增大,经济增长的绝对数字相对会越来越小,因此经济增长率下降,也可以说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我们预计,如果没有很大变数的话,韩国今年可以达到约5%左右的经济增长率。
对来自中国的投资持积极态度
《中国企业家》:您刚才提到韩国对于产业转移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给予了密切的关注,那么韩国政府有什么对策来防止未来可能出现的空洞化?
张元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避免出现产业空洞化现象,首先是要保持最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定中长期战略,不断发展具有潜在增长力的产业。此外,我们要不断推动国内投资的增加:一方面鼓励和支持中小创新企业的投资,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海外投资——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韩国企业的海外移转。
《中国企业家》:说到引进海外投资,是我们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近几年,中国一些企业如京东方、中化、上汽等把收购目标指向了韩国,特别是去年蓝星收购双龙汽车的谈判,在韩国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韩国舆论普遍认为,中国企业的收购是“技术寻找性”收购。从媒体的反应看,似乎有一种“戒备”的心理。从政府的角度,怎么看?
张元三:在韩国国内确实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有些人非常担心通过这样的并购,韩国的技术会向中国出口,削弱韩国对中国保持的技术优势。另一种人则认为,我们应该进行技术的转移,以此达到中国与韩国的双赢。
韩国政府的态度是非常欢迎中国企业到韩国投资,这也有助于避免韩国出现产业空洞化。韩国对中国的贸易每年都有很大的顺差,而投资是与之相反的:按照中国的统计,到今年7月为止,韩国已经累计对中国投资约240亿美元。但是中国对韩国的投资到今年的6月份为止,仅约5.5亿美元。我们认为,不论是贸易还是投资,这样的反差都不是很好的现象,所以韩国政府期待更多的中国的企业到韩国来进行投资。出现双赢的局面,才是韩国政府所希望的。
至于技术转移方面的问题,作为韩国政府来说,也是不能干预的。最终还是企业自己来决定的。
《中国企业家》:刚才提到中韩之间在贸易和投资上存在“不平衡”的情况,您认为这种“不平衡”到什么时候会发生改变?
张元三:这个很难做出一个准确的估计。关于贸易方面的不平衡,产生的原因是,两国产业结构的互补性,以及随着韩国对华投资的增加而产生的设备的零配件进口扩大等因素。只要我们解决了这样的结构问题,不久的将来,韩中两国间的贸易不平衡就会消除。作为参考,韩国贸易协会预测,到2008年左右,韩中两国的贸易将会达到平衡状态,到2011年左右,韩国对华贸易将可能出现逆差。
《中国企业家》:今年是中韩建交12周年。最近韩国的KBS电台,有一个电话调查,其中有一项是关于中韩之间的关:“是竞争的关系,还是合作的关系”,结果有接近80%的人认为中韩之间是竞争的关系。这是否反映了中韩之间经贸关系的现实?
张元三:我们想再强调一下,如果把政治的、历史的因素剔除在外,到目前为止,韩中两国在经贸关系如此紧密的关联程度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从产业结构上来讲,韩中两国相互补充的空间依然是很大的:中国具有广阔的市场,低廉的劳动力,还有很丰富的资源,而且中国的基础科学也非常发达的;韩国有优秀的制造业生产技术,一定的资本力,也有先进的管理经验。中韩之间目前还是存在着双赢的关系,而不是“恶性竞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