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农村医疗的匮乏,以往很少有人认真关注它。现在要防控SARS病毒向农村地区蔓延,临时抱佛脚,方才发现现状实在堪忧。由此,SARS倒为我们审读现状及思考改进办法提供了条件。
农村卫生条件不如城市属于全社会共识,可SARS反倒先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肆虐。一般疫情蔓延有3个必要条件;感染人群、人口流动与交往频率、人口密度。前一个条件,没有城市与农村之别;第二、第三两个条件,农村不同于城市。目前农村之所以尚未出现大规模疫情,显然与二者各自的优、劣势反向互补有一定关联。
“平衡”如有可能被破坏,必因城市民工从疫区成批量返乡躲避疫情而起。SARS病毒若侵袭农村,令人心悸的可能后果是,出现自然村落式的非典流行,以及病毒可能通过农产品链重新返回城市。
农村一旦出现非典流行,农民的要害问题是医疗费用的承受难题。好在本月7日温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果断决定,对农民和农民工非典患者实行免费医治、免费住院及食宿。非常时期采取非常之策,当属中央政府防控非典侵袭农村所下的一剂“猛药”,颇得民心。
说政府救急的措施很果断,不仅仅限于果断推出了“三个免费”的承诺,还指“严防死守”的大量人财物保障。举几个所观察到的实例:有人以为浙江是个劳务输入大省,实际它也是个输出大省。输入的是务工劳力,输出的则多半是商人、能人和各色小老板,仅新疆乌鲁木齐市,就有10万浙江人统吃当地三产服务业。由于人员流动突然减少,连累到三产整个产业链的各个节点,大批浙人“临时”返乡。有个花木之乡,半个月间返乡的花圃小老板、“花贩子”即达120多名,当地政府旋即对返乡者全“隔离”、全体检。
个案也许不说明问题,能说明问题的是县、乡、村三级层层组建队伍,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处处设卡,逐级建立预报网络。采取此般“下策”要动用人力、财力和物力无数。浙江人防控措施相对到位,全省迄今只有4例确诊患者,这与“不惜代价”很有关系。没有浙江的财政实力支撑,没有“市场理念”的长期浸淫对政府行政理念所施以的影响与“改造”,单以浙江与国内外的双向人员交流之频繁,疫情的防控恐怕不是今日的现状。
别的省区也都在“严防死守”,但防控的程度恐怕会有差别。这里面,起作用的不光是地方政府的大局意识、也不仅是为官者的责任心大小,物质基础常常是“基础之基础”。通过分析对比,我们就能直观地看到,一个地方,大胆培育与发展市场经济是多么重要。我深信,这决不是与抗非典无关宏旨的题外话。体制的创新管长远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假如平日里早就织有一张覆盖全国的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治网络,即便SARS病毒一样袭来,断不至于大难临头全国恐慌、上上下下手脚忙乱。建立这样一张网,眼下的中国主要不是钱的问题。发达地区,财政实际年增长都在20-30%之间;欠发达地区,可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既然钱不再成为主要矛盾,为何“织网”如此困难?个人以为,大的原因有3:
第一,庙多和尚多,且迟迟不敢下狠心拆庙减和尚。客观上,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及地方人大对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软约束”助长着地方扩庙增和尚的“利益冲动”。长此以来,全国半数以上的地方财政早已成为吃饭财政。直至许多地方连吃饭都十分困难。如是,哪有财力顾及农村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网的打造。
第二,政府公共财政理念的缺失。连认识都到不了位,公共财政体制当然还是侈谈。没钱的先得管吃饭;有钱的,则依然热衷于“建设财政”——这样政绩出得快!普遍的观点认为,“建设财政”的冲动与现行的政绩评价标准有极大关系。
第三,国外的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热衷于当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事业的“老板”,绝不去当医院的“老板”,咱们这儿的情况正好相反,迄今仍热衷于当医院的“老板”。我一直想不通,在中国凡切实进行了“市场化改造”的行业,面貌要么焕然一新、要不正在改观,何至于卫生等少数领域的旧体制就是改不动——至少是进展缓慢!医疗“大锅饭”曾经被误导成一种“优越性”。可直到今天,“优越性”始终只有少数人能够享用——它从来没让农民沾上边。
城乡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网络的建设,如果旧体制不改,光投钱难解根本。就农村言,可行的思路是,全国乡镇卫生院一律改制为民营的乡村诊所,并允许新加入者投资竞争。乡一级普遍设立由法律来定编的卫生防疫站,所需经费全额由中央财政支付。为什么不能由地方买单?这中间不是地方是否有钱的问题?而是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任务的公共属性所决定的问题。所指的属性是全国一盘棋的属性——疾病疫情的流行是不以地方为界。就像战争经费必须由中央财政支付一样,我们不正是把抗非典视作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