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南京报道
作为长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宏观调控后的南京正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个机遇不仅仅是南京本身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也是其周边地区乃至整个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机遇。
9月19日,第十五届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在南京市国展中心举行。会上,南京市对外发布了总投资额超过100亿美元的206个招商项目,涉及工业制造、服务业、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规模为历届之最。就南京在长三角的定位、南京都市圈的规划与发展等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了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道强。
南京都市圈期待突破
《21世纪》:南京都市圈是国内最早提出整体规划的都市圈,从目前的进展来看,还仅仅停留在商贸、旅游这些粗浅层面的合作,如何向纵深推进?在面对行政区划壁垒问题时怎样解决?
靳道强:南京都市圈的提出,始于2000年,当时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构建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的发展战略,希望通过都市圈的发展,超越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南京都市圈的规划在得到省政府的批准后,也得到国家的支持。都市圈范围包括: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滁州、芜湖的全部,以及淮安的南部和巢湖的部分地区。圈内的七个城市也都比较支持都市圈的规划工作。
目前江苏省发改委、南京市计委、规划局等部门都在逐步推进规划工作,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一个区域内城市间的合作,无论是长三角、珠三角,无论经济带、城市带,深层次的协作——比如你提到的产业方面的规划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特别是行政区划因素的影响,因为行政的力量和区域市场的力量有时是互相抵触的。不同行政主体的利益因为受到财政体制、行政体制的制约很难协调,目前包括南京都市圈在内的区域合作推进都不是很顺利,但是我们在努力尝试并希望有所突破。
《21世纪》:南京被定位成长三角的副中心城市,与浙江的杭州市定位相同,如果做横向比较的话,可以发现两地的城市工业差距不大,但在县域经济上,南京有很明显的差距。其根源何在?
靳道强:因为历史性的因素,南京的县域经济的确比较薄弱,这也是苏中苏北普遍面临的问题。不要去和浙江的城市比,即使和苏南的一些城市相比,南京也有不小的差距。部分区、县的发展是苏中的水平,个别的县只有苏北的水平。造成目前的现状有很多历史因素,南京原本国有经济比较强,而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氛围并不理想。
但是近几年,这些差距在缩小。有些区、县发展十分迅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进入江苏省的前列。譬如江宁区(原来的江宁县),底子远不如苏南的县市,但去年已经进入全省60多个县的前十名,进步是很明显的。
目前,南京的国企改制也已接近尾声,而南京政府对于各区县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多扶持鼓励政策出台。
引资优势明显
《21世纪》:我们注意到此次金秋经贸洽谈会上,有很多来自港台地区的投资者,南京地区的港台投资占多大比重?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
靳道强:在总体投资规模中,香港地区的投资在南京的占比最大,约占20%,台商占第三,为10%左右。港台投资相加占到30%左右,是南京地区最主要的投资力量,对本市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南京去年主动向香港抛出绣球,进行与CEPA相关的经贸、法律方面的对接。就台商而言,我们并不做所谓蓝、绿的划分,对于到南京投资的台商一律给予同等待遇。
《21世纪》:在吸引外资方面,南京具备哪些独特的优势?
靳道强:首先是南京的产业基础优势,拥有一批大型、特大型工业企业,近年来还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业龙头项目,目前已经形成以电子、石化、汽车等支柱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是中国重要的化工、汽车和电子产业基地。
第二是商贸金融发达,南京的金融机构众多,对周边地区有强劲的辐射功能。南京一小时都市圈总人口接近2000万,是个非常广阔的市场。
第三是科技教育领先,南京的教育科研水平居北京、上海之后,列全国第三位,拥有各类高等院校48所。并且南京的人才成本较低,质量较高,稳定性强。南京在长三角地区的科教优势十分明显。
第四是投资服务便捷,除了政府服务方面的各项措施外,外商投诉领导公开接待日制度、市领导与外商投资企业定期会晤制度已经建立。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每两个月组织一次专题性政策法规对话沙龙活动。
此外,南京还具有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辐射的重要区位优势。
借宏观调控实现结构调整
《21世纪》: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城市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有所取舍,南京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取舍?
靳道强:南京目前面临的困难主要是三个方面:土地利用、能源紧缺和信贷紧缩。我们对发展策略进行了调整,借由宏观调控这样一个机遇,来进行产业结构、工业结构方面的调整。
如果说到取舍,我们“取”的是:坚持更加突出南京的基础产业,围绕化工、汽车、电子等南京原本有一定基础的产业;第二,更加突出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第三是,进一步注重龙头型的、能够带动上下游形成产业链的大企业发展。而“舍”的方面,就是能源消耗比较大、对土地要求比较高的一些项目,我们会适当做一些调整。
总体来说,要符合南京的产业规划,以高新技术、龙头型企业为主,走低能耗发展的路子。
《21世纪》:这样的取舍有哪些例子?
靳道强:与国家提出的绿色GDP核算相对应,我们选取的项目,首先要符合国家的环保要求。对于一些能源、原材料消耗较大的企业,必须在国家允许的排放标准内才可以进来。我们通过专业园区的建设使这类企业集中在一起生存。
比如,我们有四个国家级的开发区,五个省级开发区。无论是过去已建的还是将来新引进的企业,我们都会有组织地把他们集中在一起。从城市形态上讲,能保持自己的特色,从环境保护讲,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像化学工业园,在距离主城区20公里的江北,是国家级的化工生产基地。把全部化工企业集中在这一园区内,同时在化工园外建立起各种防护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