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邵东事件”最早来自于湖南邵东一位教师写给人民网“人民热线”的一封信,反映该县政府发放红头文件强制教师“捐款”修路,最近的《三湘都市报》对此事进行了公开翔实的披露:在邵东还未摘掉贫困乡帽子的双凤乡,一些教师的工资经常被拖欠,就在教师“望穿秋水”等着领5月份工资时,却奇怪地发现工资卡上竟被强行划走了30%的月工资,金额为100—500元不等,追根溯源,他们的遭遇缘于邵东县政府日前下发的一份令人不解的通知,该红头文件要求教师等由财政统发工资的人员一律“捐款”用于改扩建村乡公路,县工资统发中心统一代扣了5月份工资的30%,5月份以来,这样的遭遇慢慢落到了全县其他乡镇教师和国家公职人员头上,而这样的遭遇将持续3年。据悉,全县2万多名财政拨款人员将被扣2000万元左右。
面对被扣款人员的质疑,邵东县政府方面解释:本县乡村公路急需改造,今年将修建81公里通乡水泥公路(指令性计划),而国家财政只按40万元/公里拨款,缺口很大,县里财政紧张,所以只有出此下策,要求大家“捐款”。从解释来看政府似乎很无奈,可政府是无辜的吗?我们来细致分析一下“教师工资”和“公路建设”,教师工资来自于教育基金,而公路建设属于建设基金范畴,从经济本质上讲,县政府下发红头文件强制教师“捐款”修路是通过政策杠杆迫使“教育基金”转移成“建设资金”,如此鼠目寸光之举对于一个县的长期发展,何异于杀鸡取卵涸泽而渔?
不指望你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还通过如此手段从贫血的教育基金里“挤”血?强制教师“捐款”修路,深刻地表现出当地政府对于教育的歧视和“面子工程”建设的追捧。对红头文件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政府对教育“歧视”和公路的“追捧”背后有“GDP理性”的支撑,正是“GDP理性”让当地政府一切以GDP的增长为核心,不能立刻表现出经济发展的教育基金难免被挤占的命运。
GDP指的是一年内在一国领土范围内所产生的、以市场价格表示的产品与劳务价值总和,那什么是官员的“GDP理性”呢?能立刻体现在GDP经济指标增长之上的建设就予以“追捧”,不能立刻体现在GDP增长中的产业就给予“歧视”的待遇,这种选择贯彻到政府行为行政审批和发放红头文件的习惯中,久而久之就形成“理性”,因为这种“理性”以GDP为核心,所以称为“GDP理性”。看看邵东县政府的所为,公路建设的效益确实会立刻体现在GDP的增长中,毕竟属于政府大型项目投资,许多建设物资的消费会围绕着这种投资运转起来;而教师工资呢,全部发放给教师,能够保证教师将其立刻转化为消费品的购买吗?能够立刻体现在GDP增长中吗?这就是邵东县政府的“GDP理性”!
事实证明,这种“GDP理性”是非常不理性的,因为早就有经济学家痛陈过以GDP表现经济增长之弊,因为GDP作为固定经济指标的综合化约了许多东西。比如说,一个经典的批评把GDP的弊端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把森林的树木制造成家具的过程中,家具的产出是算进GDP的,但生产过程中对森林的破坏和饮用水的污染却没有在总值中扣除。更奇怪的是,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人们不能再免费地享用清新空气和饮用清洁的水,只好到超市里购买矿泉水或购买飞机票到夏威夷享受清新空气,结果进一步增加了GDP,于是,破坏自然的过程为GDP提供了两次增值的机会——我们由此可窥GDP不理性之一斑,那么,我们又怎么能指望建立在不理性GDP之上的“GDP理性”有多少理性。官员在“GDP理性”的决策习惯中看不到以强制捐款的形式挤占教育基金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伤害,因为教育基金似乎与GDP立刻的增长相离太远了,而修公路则表现得多么务实,联系是多么紧密,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
教育发达乃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最关键的维度,而教师的积极性又是教育发达相当重要的逻辑起点,试想一下,本来工资就捉襟见肘,你政府再挤走30%,养家糊口都很难,投身教育的积极性从何谈起啊,那么,教育只不过成了怨声载道的应付。不错,公路修起来确实能够立刻体现在GDP增长的数据中,也可能改善投资环境,可是,假如走在这阔气而宽广公路上的是一些衣衫破落的老师和低素质的学生,外来资本能看中这种环境吗?再者,建立在这个表现光辉之上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呢,没有教育,缺乏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暂时的GDP增长留给后世的将是什么?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传播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