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杨澜夫妇的文凭问题,近来在网上吵得凶。一方面言之凿凿,另一方面气势汹汹,似乎这是一个事关生死的大问题,不争出个结果就势不罢休。我是欣赏杨澜的。节目主持得怎么样,可以见仁见智,褒贬由人,只是那与她的文凭没关系。节目主持的好不好,并不是取决于学问大小,而是取决于观众的感觉。吴征也一样。除非你要雇佣他,他的学问怎样是与旁人无关的。当然电视人总是不免要作秀,杨回国时的那番表白我就觉得是打肿脸充爱国。
她要吹牛,你可以拆穿她;吴的博士不值钱,你也可以指出来。但既然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如此重要,你又怎么能阻止别人自抬身价呢?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意无意的吹吹牛,以提高在他人眼中的地位。这无可指责。问题的关键,是社会需要发展出一个机制,能对人才作出让人信服的评价。
鉴别商品和鉴别人才有着同样的困难,就是信息费用太高(时髦的说法是信息不对称)。而市场竞争是发展出了一个很好的机制的,那就是商标专利制度。经由良好的信誉建立起来的名牌,可以使人们见牌识货,大大降低了信息费用,而劣质的品牌,也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而如果质量评价机制被垄断了,例如搞省优部优国优之类的评比,那么鱼目混珠的现象就决难避免。
如果把人才看作商品,各大学就是生产人才的厂家,文凭学位之类的就是商标。人们对文凭真假如此关心的原因,除了今天假文凭泛滥之外,是过于看重那个大红盖印的本本了。其实那只是一个商标,背后的货色到底怎么样,要看了才知道,不是商标一贴,就真金白银分得清楚的。换句话说,有没有文凭是一回事,文凭的质量怎么样是另外一回事。但事实上,人们却往往只关心文凭的高低,而不关心文凭的质量。
问题是出在以学历划线的分配制度上。挣哪一级工资要看学历,考个什么证要看学历,考研也要本科起点。学历重要,而品牌却被忽略了,等于是在质量上扯平了所有的品牌。既然如此,有没有真才实学就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个本本。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一窝蜂的追求高学历,各大学因应需要,也高收费、高速率的批发文凭的原因。今天泛滥成灾的假文凭也因之而起。市场有假货并不出奇,出奇的是人们竟会追求假货,如果不是因为人为划定的那条线,还有谁会买假文凭呢?当然,你可以说划线是为了保证质量,但质量怎么样最终是应该让市场去评价的,只有允许人才市场自由竞争,劣质的文凭才会被淘汰掉。
正确的做法,是取消政府的统一划线,而由各大学和考核机构自主选拔人才以及考核发证,薪酬的高低也应该由雇主决定。这样,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大学自然会爱惜羽毛,不会为了钱颁发学位,而假文凭也会因为没有真才实料而无人问津。在美国,文凭也是良莠不齐的,但没有人会因此就买假的,因为买了也没用。宽进严出的原因也在这里,是大学的自我约束。
反垄断是今天的热门话题。但人们只注意到了商品和服务市场的垄断,却没有看到在人才市场中的垄断,尤其是人才评价系统的垄断。而这种垄断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一点也不比其他垄断小。
想考个什么证吗?先拿文凭来吧。那是说,要从事某个职业,你就非得交上一大笔钱,去参加某个教育机构的学习不可。至于能学到多少东西是没人关心的,所谓考试在今天常常是个笑话。这除了减少从业人员的竞争,增加形形色色的教育机构的收入,并鼓励人们去买假文凭之外,还能有什么用呢?只要考核本身是严格的,滥竽充数者自然会被淘汰掉,还要考前划线干什么?
进一步说,如果市场需要对人才作出考核鉴别,那为什么不可以让私营机构来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呢?在品牌竞争的压力下,他们自我约束的积极性该不会比政府低吧。大学文凭也不是由政府统一颁发的,但真正的好大学是不会随便给人发文凭的。
文凭的贬值,在中国已是不争的事实。假文凭固然真不了,但真文凭又能真到哪里去?政府既掌握评判人才的权力,又不用承担由此带来的任何后果,你说官员会怎样使用这权力?人们又会怎样争取拿本本?懂一点经济学的人,不会有一个以上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