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西班牙埃尔切的一场大火,表明中国商人的海外经济利益将面临长期潜在威胁。
“不求虚名、但求实利”是中国商人自古以来奉守的准则,远渡重洋、谋生发展的中国商人多是谨遵此古训的。然而现代社会中,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其间,地区冲突、文化碰撞、贸易摩擦频频激化,最近的一个突出事件当属不久前发生在西班牙鞋城埃尔切的中国商人货柜被焚事件。有人惊呼,针对华商的“全球排外主义”出现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依然拘泥古训的中国商人显然无法幸免于上述的种种厄运。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呢? 正视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认为,像中国这样一个原先在经济上比较弱的国家,在短时间里很快地成为一个贸易大国,其全球市场份额迅速增加,这种迅速的崛起必然要打破原来的分工格局。在我们的出口增加中,一部分是因为总需求的扩大,另一部分是因为我们挤占了别人的原有份额,这就是竞争的结果,也是发达国家所一直强调的自由贸易。这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在迅速提高,因为他们的劳动力成本很低,可能在质量上他们还不能完全和发达国家相比,但在“性能-价格比”方面他们可能已经远远胜出发达国家了。
我们扩大市场份额必然打破人家当地固有分工格局,这种格局的打破必然给其他竞争力比较差的国家带来冲击,会带来失业等问题。从他们政府的角度出发,他们会采取WTO允许的手段来保护本国利益,部分老百姓也会自发地采取一些措施保护自己的利益。现在出现的种种事件就说明,一方面是我们的竞争力提高了,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反思,在竞争力提高后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平和”策略,顺利地、持久地进入别人的市场。
中国商人“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一些被排斥现象是正常的,因此缩着不出去肯定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冷静分析,比如在这次西班牙烧鞋事件中,西班牙的广大消费者肯定是不会赞同这个做法的,因为中国货毕竟物美价廉,但有小部分消费者(他们同时也是生产者)会因为自己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等而参与这些极端事件。
这提醒我们,中国的跨国公司应该注意这一点了。历史上,早期的跨国公司往往是带有殖民色彩的,人们对跨国公司持敌视、防范的态度。但几百年后的今天,全球都在提倡招商引资,人们的态度从防范变为欢迎,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跨国公司也开始转变,从只关注自身投资利益变为也同时关注东道国的利益,他们会尽一些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参与一些公益事业,向人们表明,我来了并不只是利用你的土地、利用你的资源、抢你的饭碗、让你失业,而是来和你共同发展的、是来双赢的。 不要被当成简单的“经济动物”
隆国强指出,中国商人不能只满足于会卖东西,还应该学会争取即将要进入的那个国家里的政府、协会、媒体、公众、消费者等群体的认同,不要像当年的日本人似的,被称为“经济动物”。
他表示,经济全球化在世界各国都有反对者,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大背景,但在我们参与经济全球化遇到的种种障碍里,最主要的还是我们自身的问题:中国商人喜欢搞低价格、低质量、散兵游勇式的市场开拓方式。其实,当中国企业真正意识到要在海外扎根干十年、二十年、一百年的时候,不用你教,他们自己会干的很好。但是现在,很多企业的心态就是想赶快捞一把就走人,有些事他们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而是不屑于办,认为没必要,不值得投入这些成本;还有一种心态是“搭便车”,总习惯于让政府去干开道的事,然后搭便车就行了。
中国社科院国际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任海平认为,私营、民营企业近年海外扩张的数量增长很快。我们民营企业的勤劳、精明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存在问题,主要体现是“缺乏现代意识,各干各的,甚至互相拆台”。
从近代史来看,很多东南亚的华商都很有钱,但一直也受欺负,现在新涌现的商人还是这样。所以我们应该从中国人的商业精神的角度看待这类事件。历史上,晋商、徽商的辉煌都是短暂的一瞬,中华民族的商业精神一直被打压着,没有发展起来。这就使我们在对外商贸中经常碰壁。突出表现就是不团结、不学法律、不敢反抗、不善于利用现代化手段经营。所以,要适应21世纪现代社会的商业环境,我们的企业、商人必须花精力学习。如果不去适应,现在遇到的还是低层面的碰壁,如被烧东西、遭打劫等等,将来会上升到大量巨额诉讼等更大的损失。
首都对外经贸大学的余雄飞认为,在华的各国外企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商会,或者是几个国家的联合商会,人家是一进来就成立这些商会,资金都来源于企业,有专人服务、跟本国大使馆有紧密联系,可以及时获得本国的帮助。我们的商人们在这方面就显得相对欠缺了。我们的商人还不熟悉市场经济的这套规则,总想着拿钱养活着协会、商会工作人员能有什么用?其实,数家、数十家公司共用一个协会去面对当地的政府、企业和公众比起单个公司来做这些事要节省更多成本,效率也会更高。
余雄飞告诉记者,外国公司往往喜欢把他们的做法拿到中国公司来,结果不适用,我们到人家那里投资也一样要注意这个误区。我们必须先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生活习惯、宗教习俗等等,要经历一个“本地化”的过程才行。现在到国外搞贸易、投资的有很多是中小企业,他们一般不会拿出很多资金搞本地化的工作,往往是一些“短线快挣”的动作。其实,亲近当地人,给当地创造就业机会,这才能有好的形象,人家才不会排斥你,你也才会源源不断地挣钱。试想,如果工厂里雇的都是从中国来的劳动力,那肯定不会长久。 华商的经济利益需要政治保障
事发后,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帮助当事的企业和商人减少损失,避免局势的恶化。但从长远来看,中国政府该如何系统地、从产业政策层面对海外“兵将”们进行支持呢?
隆国强认为,中国政府首先应该把保护海外投资的重点放在大企业身上,大集团、大企业的海外投资是标志性项目,会在当地政府、公众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其次是小企业,一方面既然挡不住他们去海外闯,那么就应教育他们,灌输“实施本土化”的观念;另一方面就是建立商会组织,把众多小企业联合起来形成“准大企业”,可以统一协调,每家掏一点钱凑起来就是一笔大钱了,就可以干一些公益性的事;同时商会、行会都有行规保证大家利益,不能随意破坏,否则就先断了这家企业的财路,免得等日后让当地人对所有企业都进行制裁或报复。
余雄飞认为,作为政府,应该在企业进行海外投资之前就要提供咨询、警示等等服务,事先提醒我们的企业在海外注意规避各种风险,比如社会风险、法律风险、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等,包括解释当地的福利制度要求、罢工情况、劳资纠纷情况等等,不要仅依靠社会上的咨询公司,而是要由政府亲自建立专门的咨询服务机构,收费价格相对便宜些。我们的使领馆也应增设这些服务,因为使领馆不仅要为政府服务,还要为纳税人服务。
我们改革开放20年了,海外投资真正做成功的却没有几个。我们的大企业很少能有到海外集团作战的,都是单打模式,比较难。可是国外跨国公司进来都是一家大公司带来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配套的中小企业,最典型的就是汽车行业。为什么这样做呢,大企业更多的是利用他们的品牌影响力去招揽生意,真正做事情的是中小企业,而这些中小企业进来后也会在当地合资、独资建厂。所以,相比之下,国内环境里培育的龙头企业“什么都做”的思想是不对的,航空母舰也需要小舢板配合才能发挥作用。
任海平指出,出现这些事件,政府也是有责任的。我们历来的思路似乎只对公有制的大企业重视,对私营的中小企业不太重视,这是不对的。在国外,政府关心的是中小企业,因为他们正在成长,需要关心、需要扶助,他们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重要的生产力。我们的政府也应该是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的政府,应关心这些远在海外、年幼体弱的“孩子”们。 背景资料 9月16日晚,西班牙埃尔切市发生严重的暴力排华案件,当地居民不满中国温州出产的鞋大量进口,令该市一些传统制鞋作坊倒闭,聚众焚烧一位温州籍鞋商的货仓,烧毁了16个货柜的货物,还阻止消防员到场救援,这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首宗因贸易纠纷而起的严重暴力事件。随后该地部分民众还多次示威游行,喊出排华口号。
同为9月16日,香港鞋商何志辉等人参加德国杜塞尔多夫鞋展时,因“涉嫌侵犯知识产权”,遭到德国海关便衣人员的殴打,并在警局遭到脱衣搜身等粗暴对待。
6月15日,奥地利华侨吴晓春在维也纳的中国餐馆遭到外事警察局、海关警察及财政局等多家执法机构的搜查,原因是怀疑他非法雇工,其间,吴及家人遭到警察殴打致伤。
2004年初至今,俄罗斯查抄通过“灰色清关”、“包机包税”等“非正规途径”进入俄罗斯市场的中国货物,俄海关认为俄清关公司在代理中国商品报关时低报瞒报,俄海关要整顿这些清关公司,并制定新的海关法来提高中国商品的进入门槛。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已有34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637宗涉及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别调查,反倾销案正逐年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