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向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以提高这两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并支持其进行股份制改造,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毫无疑问,这项措施的出台对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将产生长远的与重大的影响,是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新的因素与重大变量。随着这项重大措施的实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上市问题也开始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似乎已经呈现出提速的趋势,目前可以说是重锤猛敲。毫无疑问,作为现代金融体系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银行的改制与上市都是必然趋势;我国的金融改革正处于建立现代金融体系与现代金融制度的重要阶段,无论从那个方面来说,处于整个国民经济神经系统中枢地位的银行走上现代企业之路,都将对整个经济改革乃至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国有企业到现代企业,毕竟是一个巨大的制度跨越过程,如果把这种机制转换仅仅或更多地理解为上市筹资,那就会出现舍本求末的现象,这就会反过来延缓建立现代金融体系与现代金融制度的过程。因此,在我看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不应当重锤猛敲或重锤紧敲,而恰恰应当是重锤稳敲或重锤慢敲。
重锤慢敲的第一层涵义是重锤,即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必须彻底。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整体转制下锤要重。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改造,必须以建立现代法人制度为基本目标。现代法人制度的核心是现代财产关系,财产的多元与独立,是法人企业独立意志与独立利益产生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财产的制衡机制与利益的制约机制就无法产生并发挥作用,企业也就很难从行政机制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并成为真正的和独立的市场主体。
其二,化解不良资产下锤要重。由于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其它种种原因,大量不良资产已经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业发展的软肋,成为银行企业走向现代企业的羁 绊。根据王国刚博士的测算,一些具有国际地位的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般为1-2%,最高的也不超过5%;而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在经过2002、2003年分别下降4.5和4.69个百分点以后,不良贷款率仍高达15.19%,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更高达16.86%。还应该看到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仍然过大,达1.59万亿元,约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02年底所有者权益的2.48倍;不良贷款的区域差别明显,风险较重地区的不良资产率比风险较轻地区高出十倍;解决不良资产的最后攻坚最难,并要避免急功近利地追求完成指标而采取发放新贷款来帮助企业偿还旧帐从而把不良资产转为新的贷款的现象。必须看到,化解不良贷款是国有商业银行走向现代金融企业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难题,能不能有效地求解这个难题,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跨越产生不可低估的重大影响。
其三,调整市场定位下锤要重。从总体上来说,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与经营理念都还很不适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对政府扶持的依赖过重,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降低其发展渴求与创新渴求;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机制相对滞后,这也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其竞争意识、市场意识与服务意识的多重缺失,并进而阻碍其经营水平的提高与经营方式的转变。2002年底,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的资产利润率都不但大大低于一年期的贷款利率,而且也大大低于同期的存款利率。从利润来源来说,上述四大银行的收入中,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4.74%、95.37%、80.96%和92.44%;而在同期,花旗、美洲、瑞士信贷、汇丰与日本三菱银行的上述比例则分别为44.34%、64.87%、27.77%、58.13%和60.60%,佣金与服务费收入、交易收入、保险业务收入等都成为这些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如果说,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任务还十分艰巨的话,那么,调整经营机制、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向也同样是任重道远。这些方面的推进,需要更大的力度并且要作出更艰巨的努力。
重锤慢敲的第二层涵义是慢敲,即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步伐应当稳妥。这主要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改制与上市不能一步到位,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否则,就会给未来的发展留下隐患。从国有企业到上市公司,是一个巨大的制度跨越过程,这个过程不担任务艰巨,而且需要假以时日。特别是观念的变革与机制的转换,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在这些转变没有完成之前就匆忙上市,就会出现带病运转的状况,这将给这些企业和整个市场带来比较明显的负面影响,甚至会成为市场中的重大不确定因素。因此,比较稳妥的方式还是将转制与上市分开,在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比较彻底的产权变革、比较明显的结构调整和比较重大的观念创新以后,再逐步地把其推向股票的二级市场,以避免在股份制改造中重蹈“吃夹生饭”的覆辙。
二是,防止股市风险与银行风险通道的不正常打通。与银行业的发展状况一样,我国的股市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制度缺陷,这种制度缺陷的存在就使得股市的抗风险能力比较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银行与股市都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独立运转的,虽然在股市上也有了一些银行股,但这些银行的规模都相对较小,无法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提并论。如果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内在机制未作根本性的改造时就匆忙上市,那就等于打通了银行业与股市的风险通道,银行与股市的风险就可以相互传递,各自领域的局部风险都可能迅速转化为行业乃至整个市场的系统风险,这就会大大提高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风险系数,加大整个经济变量的制度风险。
三是,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不能放大市场的既有矛盾。我国股市制度缺失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股权分裂,这已成为股市健康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股权分裂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如果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那就会使市场的非流通股的比例骤增。如果把政府注资的因素也考虑在内,那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将使市场上非流通股的数量在现有的基础上大致翻两番,这显然会大大增加股市全流通的难度和程度。因此,在全流通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之前,超级大盘股的上市应当格外慎重。
重锤慢敲的第三层涵义是慎重,即对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与上市基点的把握需要准确。改制与上市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但企业发展的必然性并不等于就具备了客观现实性。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的步伐迈得越稳妥,就越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稳定。从这个基点出发,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与上市,还必须处理好三组关系:
1.整体上市还是剥离上市。如果单纯地从上市的角度考虑,剥离上市显然是一条捷径;但剥离上市却会把沉重的包袱甩给政府与社会,也不利于在银行企业中建立现代信用体系与信用制度。必须看到,现代信用体系的基石是银行信用,银行信用体系的完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程度。如果银行一味地靠政府注资或财产剥离来实现其发展,那就会给整个社会传递极为负面的信用信息和示范效应,也会大大阻滞整个市场信用体系与信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这一点,是我们在考虑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与上市时必须慎重对待、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2.境内上市还是境外上市。从境内A股市场的客观现实出发,国有商业银行短期内在境内A股市场上市可能会面临一系列困难,比较可行的方式还是先在境外上市,在条件成熟时再逐步在境内A股市场上市。
3.单一上市还是重复上市。目前,许多大型国企都热衷于在全球股市重复上市,这种作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尽可能多地筹集资金,但其最大缺点是造成股权分裂状态的维系。在考虑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与上市时,必须把境内A股市场正在进行的全流通变革作为一个重要甚至重大的变数加以考虑,以免为这些企业将来在境内A股市场上市设置障碍。
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过程,这个过程的推进将有助于整个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方向转变,这个过程的完成也将大大有利于整个经济体制制度跨越过程的实现。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必须以极大热情和创造精神去促进这个过程的平稳推进和逐步完成——这正是我们提出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应当重锤慢敲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