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劳资现状是工业发展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
90%以上的企业主在公然违反法律,不到劳资矛盾爆发的一天,处于被保障者地位的工人似乎也不愿意利用法律的武器,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劳动法》遭遇到被视为"透明"之物的尴尬,是不是经济发展特定阶段中的必然结果呢?
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容指出,《劳动法》颁布后10年以来,从他不断对全国各地劳资问题进行调查所掌握的材料来看,中国的劳资关系其实已经在逐步好转。
他表示,在《劳动法》没有颁布之前,工人所遭受的非人对待是令人难以想像的,甚至在法令颁布之初的几年里,媒体还报道过工人像狗一样被厂家关在笼子里之类的事件。其实环顾世界历史,这些"镜头"并不陌生,从英国的"圈地运动"到现在亚洲、非洲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工人的命运都掌握在企业的手里。可以说,这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初级阶段必然遇到的情况。
也正因如此,《劳动法》的颁布实施才显得更加重要。因为英、美、日三大世界工厂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证明,以压低劳动力价格、无限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来进行原始积累,很快就会出现阻碍经济发展的弊端。
莫容表示,近年来劳动者的待遇已经逐步得到改善,根据他最近到广东市场的调查结果来看,珠三角的多数大企业对《劳动法》的执行情况都比较好。虽然制造业里免不了有三班倒和加班,但基本会发放加班工资。
当然,大企业先走了一步,并不能抹杀还存在很多中小民营企业严重违反劳动法,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压低工资等现象,但莫容认为这些企业的做法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已经不适合在珠三角的环境中生存,很快就会被市场所淘汰。
欧美国家用SA8000不是为了关心我们的人权
企业主总以为用低廉的价格雇到一个愿意每天工作十几小时的工人,就能达到降低劳动力成本的效果,然而劳动力价格并不等于劳动力成本。
欧美国家在其工业进程中总结出,当一个工人一天工作超过8小时以后,他的工作效率就会降低,同时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也会下降甚至会因此而产生大量的劣质产品,反而使生产成本上升。
广东工业设计协会秘书长冼朝章指出:"在我们的产品进入欧美国家之前,人家会设定工人人权标准,如果一个企业里工人的权利没有得到保障,那么它的产品就无法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这不仅仅是我国,而是多数以劳动力价格低廉而著称的亚非国家都会遇到的"门槛".欧美国家仅仅是为了关心我们的人权吗?当然不是!冼朝章认为:"国外关心我们的工人权益,一是为了保证进口的产品不是由低素质、低效率的工人所生产出来的,二是为了保障自己的国内市场不会受太多廉价进口产品的冲击。"
提高素质是正确方向
其实,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并不代表竞争力减弱,相反,只要劳动力素质能同时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反而会加强。
"以往工业强国的劳动力市场都是这样逐渐改变和稳定下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湘丽博士在日本作了多年的人力资源研究,她了解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工人的工作时间几乎是世界最长的,由此而爆发的劳资矛盾也不亚于中国。然而随着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加强,迫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压力,日本政府不得不修订劳动法,缩短了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可是日本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吗?没有。不但没有上升,而且还下降了,整个企业的竞争力也增强了。"劳动力成本的正确计算方式应该是看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与他们的工资的比例。刘湘丽指出,最近我国某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开始采取先对本地劳动者进行集体培训,然后再向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企业集中输出劳动力的方式,以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推广的方式。
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企业要做的是积极培养高素质人才,而不是钻法律空子谋求一时之利。(甄静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