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日前,北京市的一位主要领导在北京代表团举行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会议上表示:“新北京应该是以人为本,最适合人居住的地方、人居环境最好”(见3月7日《京华时报》)。我觉得这句话说到了大多数北京市民的心坎上。因为首都无论建设的怎样宏伟壮丽,但假如普通市民感到很不方便,那么我们只能说这个建设是失败的。
但遗憾的是,北京目前距“人居环境最好”的要求恐怕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前两天,在国内外都很有公信力的美世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公布了全球215个主要城市的生活质量排行榜,结果令人感到非常不爽:在地球上,生活质量最高的城市是瑞士苏黎世;在亚洲,生活质量最高的城市是新加坡和东京,它们并列第33位。香港排名第70位,台北排名第80位,上海排名第107位,而北京的排名在第132位(见3月3日《新快报》)。
北京的生活质量不高,有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因,更有制度安排的原因。即以交通状况为例吧,近年来在北京频频发作的“肠梗阻”、“脑血栓”等症状已经使社会各界啧有烦言,视出行为畏途。表面上看起来,这仅仅是一个高速路和立交桥的问题,细细剖析一下,却会发现这里实际上存在一个制度安排的问题——在现行的制度框架下,汽车利益集团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好处,而普通市民却承担了噪音、污染和交通拥堵等绝大部分成本。
何以见得呢?有学者替我们算了一笔帐:以停车成本为例,北京是每小时2元,而上海是每小时10元,巴黎是每小时20元,伦敦是每天65元人民币的通行税,停车费还要单算。按北京与上海的房价持平计算,北京由于停车费用被人为压低,相当于政府每车每小时补贴汽车商和车主8元,一年就是数万元!有这样优厚的补贴汽车销售想不“井喷”都不容易,其结果当然是汽车制造商得大头,赚得盆满钵溢;其次是有车一族。在中关村,一个地上停车位的土地成本至少50万元,你只要买了一辆几万块钱的轿车就可以但用无妨,不用才是傻瓜;最倒霉的当然还是那些买不起车的人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下降了,不仅没有补偿,还要为导致下降的原因买单。“无车族”补贴“有车族”,这真是天下奇观!
目前,在欧美国家,尽管她们的大城市汽车的拥有指标远高于北京,但公共交通出行率平均高达75%,而北京还不到30%。东京的汽车保有量达700万辆,高于北京的不足300万辆一倍多,但堵车的情况远少于北京,其奥秘就在于较高的用车成本和地下密如蛛网的轨道交通。这一事实似乎也证明了发展所谓“支柱产业”的汽车工业和“让买不起车的人有路可走”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美世公司每年都要进行一次“生活质量”调查,对象是各个城市的外籍管理和专业人员,方法是参与调查的人根据39个项目去评估一个城市,包括经济环境、社会治安状况、交通系统的效率、教育水平、医疗和休闲娱乐设施等。这个方法不能说是绝对科学,但说它基本反映了真实的情况还不会太离谱。我们的排名靠后不要紧,要紧的是要找到靠后的真正原因。要“以人为本”,提高生活质量,就要检讨现行的制度安排,调整利益格局 。城市说到底是给市民用的,而不仅仅是窗外一道靓丽的风景,过日子是扎扎实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