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10月1日,来自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在陕西靖边进入一直通往上海的管道,这标志着西气东输的宏伟工程实现了全线投产。近日,经过4000多公里的奔涌之后,“西气”陆续进入了部分上海市民的家中。
经过痛苦的分娩之后,“巨人”终于成功诞生了。但毫无疑问,对于需要完成30年稳定供气的“巨人”来说,这一天仅仅是人生的起点,风华正茂的时刻似乎还要等待。
9月,距离西气东输全线投产不到一个月之时,中海油与上海申能集团于本月初签署了上海LNG(液化天然气)项目合作协议,如愿拿下上海LNG项目,进军西气东输最大的目标市场。在西气东输最大的两个消费地上海和浙江,中海油都已成功布点,拿下江苏的据点也是指日可待。来自澳大利亚和印尼气田的LNG成本明显低于“西气”。但对于单独在西气东输工程上耗费巨资的中石油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8月初,三大国际石油公司终止了与中石油在西气东输工程上的合资谈判,未来继续引资的前景变得非常晦暗。无独有偶,一个多月之后,壳牌和优尼科石油公司也从中石化主导东海气田项目中退出。(相关报道见本报10月11日“国际石油寡头看空中国?”)中石化采集于东海气田的天然气也是中石油“西气”的竞争对手之一。
从这些看似杂乱的历史片段中,却能看出西气东输工程的当前处境:盈利前景不明朗,安全运营的压力不小。由此看来,蹒跚学步这一尴尬阶段就连巨人也无法绕得开。
外国人退出了。其原因无非就是不能获得一个稳定的盈利预期。来自于西气东输末端的东部沿海省市的难题正是影响老外赚钱预期的重要原因。两年前西气东输开工时,曾有37家用户与中石油签订了20年“照付不议”的用气意向书,可到了今天,依旧有近10家尚未与中石油签订正式的购气合同。
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两点,一是东部沿海省市的城市管道燃气经营大多还处于政企不分的落后状态之中,使得在下游的用气链条上,没有明确而严格的特许经营合同来保证气价合理;二是来自于中海油的海外LNG和中石化东海气田的天然气都比中石油的“西气”便宜,三者的竞争不可避免。特别是对于用气量大的工业大户来说,价格问题尤为重要。在原材料不断上涨的时刻,谁都想要从能源成本上下狠手,以便使得自己保持竞争优势。
据悉,就西气东输的合资问题,有关部门与外国人大大小小进行了上千次的谈判,这一数字足以让人震惊。就是在达成初步意向前,也需要相关政府部门亲自向外国人解释中国税制的特征,老外们才签了字。如此咄咄怪事之所以出现,不正是因为中国的城市燃气供应仍然缺乏市场化运作吗?
老外们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去年底,西气东输进入河南周口的配套工程就受阻数月。原因就在于当地政府单方面撕毁的燃气特许经营合同,把西气东输管道的工程给了另一家企业。因此企业还将当地政府告上了法庭。在中国城市公用事业中,不仅仅燃气,并且在城市水务等领域,不多的几个特许经营试点中,政府违约的情况也比比皆是,大家都还没有形成按照合同来办事的习惯。
下游供气的惨淡状况与其惯常的盈利水平很不相符。原本燃气下游的利润可以超过15%,超过上游和中游的利润。但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特许经营体制,城市燃气的下游也处于一片死寂之中,并未能做好迎接西气东输这一宏大工程的准备。
缺少了下游这一环的有效市场化,那么市民用气的价格就始终将处于一定程度的行政干预之下。此前杭州的“西气”就由于定价问题迟迟未能从主管道进入市民家中。如此前提下,要想稳定盈利谈何容易。这些问题的解决似乎比决定建不建西气东输工程更加繁复得多。
如此,老外可以在没有15%的固定投资回报承诺的时候挥手离去,但中石油却必须留下来面对这个局面。放眼西气东输的末端,的确充满了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