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一方面,国际垄断资本大力推高石油价格。当前,以对冲基金为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已经取代政治、战争、经济增长、各国限产等因素,成为主导全球石油价格的主导力量
另一方面,国际垄断资本又打压美元。只要石油价格上涨,就将造成美国经济复苏放缓和消费者开支增加,美国经济疲软,导致美元走软。这样,对冲基金只用很少的钱就可以维护自己在美元上大量的空方头寸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日前表示,当前创记录的石油价格上涨对美国经济不会有很大的影响。国际观察人士认为,格老的信心主要基于几点理由:
其一,是从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开始了以发展高科技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减少对石油的直接依赖。以美国为例,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制定了信息技术发展战略,不断增加其在经济中的比例。美国还大力开发使用节能技术,把高耗能传统产业转移到海外(如中国),这大大降低了传统工业部门在该国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比如,美国的人均GDP在1972年是2.0667万美元,现在约为4万美元。1972年以来,美国居民的实际收入几乎翻了一番,但实际油价却只上涨了35%。
其二,美国等主要能源消费国实行了石油进口多元化的政策。美国把石油进口来源从中东扩大到非洲,制定了面向全球的能源新战略;日本除继续进口中东石油外,近年来还转向俄罗斯,逐步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
其三,美国、日本和欧盟都建立了巨大的战略石油储备。美国政府从1977年正式开始储备战略石油,截至2004年3月,储备量已居世界各国之首。目前,日本政府拥有的战略石油储备量可供全国使用92天,民间储备可使用79天,加上流通领域的库存,日本的石油储备量足够全国使用半年以上。
除了以上几点,笔者认为,美国在今年以来的油价冲击中“岿然不动”应该还有其他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也是此番石油冲击中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转移危机
首先,是美国利用石油库存信息调控国际期货价格并转移危机,这主要是美国等国家和国际垄断资本结合共同影响国际石油价格来实现。在国际市场上,石油作为战略物资的保持商品属性的同时,其政治属性日益增强,石油市场价格波动备受政局、外交等非市场化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美国政府对从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通过库存信息进行“适度调控”。
比如,国内外有关石油价格变动趋势的分析文章,无一例外地将美国的石油库存数据作为首要的判断依据,国际石油市场期货价格的变动和美国石油储备数据已经互相成为晴雨表。美国能源署(EIA)的石油库存报告,已成为国际油价行情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市场对其数量变动的关注度和重视度,超过了对石油生产国组织(OPEC)产量增减的信息,美国政府对于油价的实际影响力,甚至明显高过了欧佩克。2004年6月1日,WTI原油期货创下42.33美元/桶的21年来新高,而后EIA公布,截至6月18日当周,美国原油库存意外地大幅度增加250万桶,是2002年8月2日最高库存水平。WTI原油期货价格于6月底,降至36.24美元;到9月下旬,美国原油库存数据又连续8周下降,并跌至7个月低点,直接原因是“伊万”飓风。于是,终于引发WTI原油期货突破50美元大关。10月12日石油价格曾经一度回落,但14日美国能源资料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取暖油库存减少了120万桶,至5000万桶。由于美国公布的库存石油量低于预期,影响油价再度上升到高点。
对美国原油库存信息的巧妙利用,实际上是西方主要国家和国际垄断资本在石油市场上的有效“合作”,从而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趋势。因为在期货市场上,能否掌握货源、信息和资本实力是决定价格趋势的关键要素,国际石油市场上,只有美国三者完全具备。对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来说,美国石油储备数据真实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以对冲基金为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充分“认可”这些信息并充分利用它来进行价格炒作。
国际游资
其次,是国际垄断资本从石油价格波动和美元流通中获利。我们认为本次“石油危机”是剩余价值转移现代形式的最新案例。一方面,国际垄断资本大力推高石油价格。据报道,目前美国许多基金都在大量投资炒作石油期货,仅美国纽约商交所原油期货市场上就还有价值大概280亿美元的未平仓期货合约。目前美国对冲基金所管理的资产总额已超过8000亿美元。根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近期公布的原油期货持仓报告显示,对冲基金的交易量现在已占到世界石油市场的60%以上,所持有的原油期货总头寸,最高时达32.9%,最低也有24.5%,因此,它们的任何动作都会导致市场的剧烈波动。当前,以对冲基金为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已经取代政治、战争、经济
增长、各国限产等因素,成为主导全球石油价格的主导力量。在上一轮油价涨潮中,对冲基金将油价逼近了每桶50美元心理大关;在本轮油价涨潮中,协同作战的对冲基金确实有实力把油价逼到新的“天价”。
当然,真正推动“石油热”的是国际投资机构的石油专家们。早在9月底,美国WTI石油期货价格还未突破50美元时,就有知名投行机构公开发布预测报告,提出石油期货60美元/桶的目标;10月初又有美国“石油专家”称明年石油价格将达到70美元/桶。对此,国内有关人士认为这有可能是国际垄断资本参与NYMEX石油期货的多头“舆论造势”,类似于国内股市的庄家造势,希望借此吸引跟风盘,以便自己获利出逃。在正常情况下,国际投资机构对外公开提供的市场报告,反映的是其客观分析和判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是,这些投资机构又是国际资本市场上重要的股票投资者和期货投资者,是石油期货的利益相关者,他们的分析结论和“舆论造势”就不可能完全中立,有可能诱导新兴国家在不适当的时候加快高价的石油储备的步伐,从而使新兴国家在国际剩余价值转移中造成新的伤害。
另一方面,国际垄断资本又打压美元。本次油价突破54美元的根本原因是对冲基金在起作用。对冲基金介入石油交易的主要原因是做空美元,打压美元的最好办法是用大量资金在短时间内炒高石油价格。只要石油价格上涨,就将造成美国经济复苏放缓和消费者开支增加,美国经济疲软,导致美元走软。这样,对冲基金只用很少的钱就可以维护自己在美元上大量的空方头寸。因此,对冲基金将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从30美元/桶被一路炒高并逼近55美元/桶。比如,就在本次油价大涨之前的10天,美国花旗银行在一夜间通过欧洲离岸金融市场卖空110亿美元的国债,然后又在20分钟内买回其中的40亿美元。大约有110亿美元的空方头寸押在美元身上,在押出之后的7天时间里,国际石油价格从40美元连续向上猛攻,一直到55美元附近。
美元贬值的直接结果是以美元为外汇标的的国家如中国的外汇资产随着贬值,同时又得以高价进口亟需的石油。
非理性溢价
第三,是产油国能否利益最大化?石油不仅是重要的能源,也是美元的“内在价值”,控制石油,美元就将长期保持世界货币的地位,美国可以从中左右世界经济格局,更好地实现剩余价值的国际转移。
从实际情况看,美国经济在本次油价的上涨中受益很大。据统计,原油从40美元/桶涨到50美元/桶,其中10元的涨幅利润有90%流入了美国交易商的口袋里,只有10%,也就是1美元被石油生产国所拿到。因此,油价高涨,石油生产国的实际利益并不多,不过是国际垄断资本利用经济周期、自然灾害和国际政治事件,实现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的手段。
美国政府在本次油价上涨的暧昧态度,表明政治因素在本次油价上涨起了重要作用。6月2日原油突破42美元/桶大关时,美国加油站零售汽油价仅为2.1美元/升,而现在原油涨至54美元/桶时,美国加油站零售汽油价降为1.91美元/升,这中间巨大的差价说明原油价存在较大的非理性溢价,油价短期回落不可避免,但为国际垄断资本控制的“投资机构”却高喊石油将涨到70美元的“信息”,诱导新兴国家进行高价石油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