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全世界都在关注格林斯潘这个年近八旬的老人,甚至他去美联储总部开会时所带的皮包鼓还是瘪,都成为记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格林斯潘为什么如此重要?
格林斯潘为什么如此重要?这就因为他身处美联储主席的地位。这个决定美国货币政策的职务不仅影响美国经济,而且影响全世界的经济。格林斯潘手中的武器正是在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利率。市场经济中有各种不同的利率,格林斯潘所控制的是一种最重要的利率——联邦基金利率,即商业银行之间短期拆借的利率。
每当美国经济出现衰退时,格林斯潘会宣布降低联邦基金利率;每当美国经济出现通胀时,格林斯潘又会宣布提高联邦基金利率。每次调整的幅度并不大——法律规定每次调整的幅度不得超过0.5个百分点(但可以连续调整),现实中,格林斯潘更为谨慎,每次只调0.25个百分点,甚至0.125个百分点。但这利率微小的变动都对股市、投资、消费和汇率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当然,变动利率的决定也并不是格林斯潘一人作出的,而是由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每六周一次的例会(特殊情况下随时开会)上集体作出的。格林斯潘作为美联储理事会主席宣布这个决定,自然就引人注目。
美联储的调控之道
在市场经济中,即使是美联储也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决定利率水平,利率是由货币市场(或可贷资金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因此,格林斯潘所宣布的利率调整幅度仅仅是一个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还必须改变货币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货币需求不是美联储可以直接控制的,美联储控制货币供给,可以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来达到所宣布的利率调整目标。
美联储改变货币供给量的手段最主要是公开市场活动。公开市场活动就是美联储在证券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当联邦政府用货币筹资方式为政府支出筹资或弥补财政赤字时,就把它所发行的债券卖给美联储。这些政府债券就成为美联储调节货币供给量的工具。
具体来说,当美联储买进政府债券时,就向出卖债券的个人或企业支付了货币,这就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量,达到降低利率的目标。当美联储卖出政府债券时,购买这些债券的个人和企业向美联储支付,这就减少了流通中的货币,达到提高利率的目标。在现实中,每当美联储决定降低或提高利率时就会通知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在纽约证券市场上买进或买出政府债券。
美联储还有另外两种改变货币供给量的次要工具——贴现率政策和准备率政策。贴现率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利率。贴现率的变动影响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意愿和能力,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这种贷款是流通中货币量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降低贴现率使商业银行愿意而且能够增加向中央银行贷款,从而使商业银行能更多地发放贷款。这就增加了货币量、降低了利率。
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吸收存款中作为准备金的比例。准备率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从而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例如,降低准备率使商业银行在现定存款中可以更多地贷款,从而可以增加货币量。
在许多国家,贴现率已经相当低,调整准备率程序较复杂,远不如公开市场活动那样方便。
因此,这两种货币政策工具并不常用。
利率调控的秘密
货币政策的这种运用说起来简单,真正运用起来相当复杂。我们知道,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是基础货币,但基础货币并不等于流通中的货币,因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正常的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来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大于中央银行增加的基础货币。流通中的货币与基础货币的比率称为货币乘数,其数值一定大于1。商业银行通过存贷款活动增加流通中贷币量的机制称为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
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上的买进活动使基础货币增加了1亿。如果这1亿元存入某商业银行中,存款增加1亿元,流通中的货币增加1亿元。得到存款的商业银行按0.1的准备率把1000万元作为准备全留下,其余9000万元则可以贷出去。这9000万元又成为流通中的货币。这时流动中的货币已经成为1.9亿元。得到这9千万元贷款的人把这些钱再存入另一银行,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存款增加的过程。这个过程一直持续下去,流通中的货币会增加10亿元,货币乘数为10(即准备率0.1的倒数)。
当然,现实中每一轮存贷款增加中都有现金漏出(得到的贷款作为现金持有),不再参与创造货币的过程。因此,实际的货币乘数比准备率的倒数要小得多。
我们通常只看到格林斯潘宣布联邦基金利率的调整,而不了解发生在其背后的一系列复杂过程。要使利率达到一定目标,必须了解达到这一目标需要货币供给量变动多少,以及基础货币变动多少才能引起这么多货币供给量变动。这既需要精确的计算,又需要掌握这种政策变动的艺术。格林斯潘从1987年起担任美联储主席,精于此道,所以,在今年又被布什总统提名,并经参议院批准,在年近八旬的高龄再次出任美联储主席。
格林斯潘担当此重任,言行不能不谨慎。他以讲故意让人听不懂意思的“美联储语言”著称,连他谈了十几年的女朋友有时都听不懂他的话。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据说记者发现,当格林斯潘的皮包鼓时,就要调利率了,当他的皮包瘪时,利率则不变。怪不得一只小小皮包也成了新闻的热点或电视的特写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