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今年6月23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披露的“审计清单”曾经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此前,人们不会想到,包括中央一些部委在内的预算管理问题也是如此严重,而每一起案件,动辄留下的是数千万乃至数亿、数十亿元的窟窿;也不会想到,关系人民生命安全的长江堤防工程、用于地震救灾的专项资金等等,都成为占据“天时地利”的部门“先下手为强”的“唐僧肉”。
三个月之后,9月23日,审计署又公布了首批11个部门单位和4个地方政府的整改情况。据审计署发言人称,从近期了解的情况看,整改效果好于往年,除了有关人员被追究责任之外,有关方面还注意到了建章立制。
应当说,这是公众期盼的一个结果。审计是一种监督,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经济监督。因此,审计之后对问题进行整改,是审计的目的,也是审计的题中之义。但同时也要看到,这是一个并不出乎公众预料的结果。按我的观点,整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主动的壮士断臂,另一类则是众目睽睽之下的被迫低头。对后者,关注央视“焦点访谈”的人们会有很深的体会。问题每一曝光,旋即引起当地有关领导的“表态不过夜”,痛下决心之余,伴随着一大堆整改措施,似乎这一次他们原本视而不见的问题的曝光,有相当神奇的功效。我们知道,6月份,审计署的清单在掀起了“审计风暴”的同时,更引发了媒体的一场“舆论风暴”,对“上榜”者到了人人口诛笔伐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单位部门没有整改结果以谢国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宰予不过白天上课时打了个瞌睡,孔子就上纲上线,对人的行为看法从“听其言而信其行”上升到了“听其言而观其行”。说出这么重的话,想来一定是宰予曾经信誓旦旦的保证令他失望至极。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整改好于往年”的结论还显得稍早。我们都还记得,一年前的6月,同样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同样是李金华审计长,同样曾经曝光过一批违规的审计大案,然而在严查乱管理、乱投资、违规挪用资金的“审计风暴”席卷全国一年之后,问题却依然如此严重,“审计风暴”并没有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所以,这次的整改究竟是壮士断臂还是被迫低头,要看过明年的审计报告才能确定。
其实,如果“审计风暴”只是把它所刮过的地方整改好了,震慑作用依然没有得到体现。无论解决现存的什么问题都是如此,推一步走一步,就不可能有根本上的指望,那些暂时的漏网之鱼,暗地里还要弹冠相庆。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既需要制度上的规范,更需要人对制度的自觉崇拜,反之,再好的制度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