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随着国内宽带用户数量轻易突破3000万大关,各种各样的宽带应用应运而生,其中收费奇低的宽带网络电话成为最为炙手可热的业务之一。鉴于互联网的开放特性,通过法律法规来完全禁止网络电话的发展几乎难以实现。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相关政策缺位效应凸现:网络电话市场暗流潜生,鱼龙混杂。
网络电话星火燎原
目前承载于互联网的网络电话大致可以划分为PC to PC(电脑到电脑)、PC to Phone(电脑到电话)、Phone to Phone(电话到电话)三种,只有后两者是实行收费的,其中以PC to Phone最为普及。
8月初,北京电信正式向企业用户推出网络电话服务,最便宜的市话费不足每分钟3分钱。不过,没几天,这宗业务就被监管部门以“扰乱电信资费市场”为名紧急叫停。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北京电信推出的宽带电话业务不再依托于电脑,而是通过一个类似于电话的装置,直接连到宽带网。北京电信为这种装置分配了一个58开头的8位号码。按照宽带电话的构想,京城上百万的宽带用户将成为北京电信的潜在客户,由此对隶属于网通的北京通信公司业务构成严重威胁。
尽管如此,国内经营网络电话业务的主流还是诸多不知名的公司。由于得不到监管部门的正本清源,因而现有的网络电话绝大部门都是处于“地下经营”状态。
8月初,广东省电信管理局曾处理了“一批”非法经营网络电话的公司,其中典型代表就是汕头某网络公司以PC to Phone方式经营国内、国际IP长途网络电话业务。尽管如此,互联网上依然遍布各种网络电话广告,“惊爆低价”的字眼引人心动。
“性价比”极具群众基础
从原理上讲,网络电话绕开了昂贵而封闭的电话网络,而在廉价而开放的互联网上盛开,其费用自然会直线下降。再加上节省了国家间或者地区间的通信费用;有的还免去了部分或者全部的电话落地费,其费用自然就非常低廉。
一般来说,国内长途电话每分钟只需0.1-0.15元,而拨打美国、加拿大和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为0.3元/分钟,拨打境外其他地区的话费也相对便宜。相比而言,国内固网运营商提供的话音业务则要贵很多,几乎是“网络电话”的数倍至数十倍。
从技术上讲,当前的网络电话基本解决了初期杂音大、时延长、容易掉线和不容易接通等缺陷,在质量上越来越接近电话网所提供的语音业务。在质量差不多的情况下,老百姓自然会选择更低价的网络电话。
运营商“暗战”不止
在对待网络电话的态度上,几大运营商从内心非常抗拒,但是暗地里也在积极备战。北京电信携网络电话欲攻陷中国网通的核心地带就是其中的范例。
地方运营商也不想自身的利益受到侵害,因而纷纷私下提供中继线路给网络电话公司,从而酿成上千家公司竞相“违规”经营网络电话的苦果。事实上,如果没有部分基础运营商的参与,网络电话不会形成如此大的规模和影响力。
定政策,宜早不宜迟
目前情况下,国内网络电话管理政策的尽快出台,不仅有利于网络电话业务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国内电信市场的规范化和秩序化。
2003年4月,信息产业部针对当时争论比较集中的新技术和新业务出台了《电信业务分类目录》。《目录》对各项电信业务进行了明确规定。此后,就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目前对网络电话的争论依然停留在“究竟是属于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电信业务”的浅层。
实际上,将电信业务简单分成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电信业务已经无法反映时代特点,网络电话的特点决定了该业务已无法归属于这两类,而必须创建新的分类。
美国已把PC to PC方式的网络电话归属于增值电信业务,因而对其监管将相对宽松。而PC to Phone和Phone to Phone两种方式则有可能当作普通电话业务进行监管。
不可否认,国内相关政策难产的重要原因还在于运营商的观念转变尚需很长一段时间。运营商对网络电话的主要担心就是其发展会分流传统的语音通信业务。国内监管部门从保护国有资产的角度出发,也对网络电话持小心翼翼的态度。
然而,过分小心并非长久之计。从运营商的角度来说,势必要改变观念。事实证明,资费下降并不会直接降低单位用户的通信消费,而是通过通话时长的增加,促使更多用户进行消费,从而将电信产业的蛋糕越做越大。
这方面,AT&T积极参与网络电话就是鲜活的例子。就在美国监管当局第一次对网络电话作出裁定不久,AT&T就提出将在全美100座城市提供廉价的网络电话。
网络电话的出现预示着传统电话业务已经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运营商如能积极参与网络电话运营中,必将创造出更多、更新的业务,由此带动整个电信产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关键阶段,离不开监管政策的明确。从这个角度说,网络电话政策的出台确实宜早不宜拖。
来源:[博客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