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访国务院参事、北京理工大学郎志正教授
9月28日,在西班牙的埃尔切城,温州商人陈九松的鞋店仓库被当地游行示威者烧毁——这个被媒体迅速传播的“西班牙烧鞋事件”,之所以引起整个中国工商界、尤其是民营企业界极大关注,因为它是继前不久“粤商南非遇刺事件”又一彰显中国对外经贸活动中非商业风险的典型个案。
在反倾销案频发、贸易壁垒等商业风险日渐增大之后,非商业风险接踵而来。这是中国工商界迈出国门的重重挑战。过度解读会使民企积极的对外开拓蒙上阴影,认识不足则可能遭遇挫折。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态势和贸易摩擦带来的风险?10月13日,在多位专家齐聚“中国民企走出国门战略研讨会”之后,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国务院参事郎志正教授。
记者:前不久的“西班牙烧鞋事件”引起工商界乃至国家的重视。随着中国对外经贸活动的持续扩大,风险与摩擦也逐渐增加。如何来看待这类事件?
郎志正:先讲我自己的一点体会。1997年,我第一次去欧洲,在罗马,我看到中国的浙江商人、温州商人还只是零星地在罗马城里开几家饭馆和鞋店。当我2002年再次到达罗马时,在罗马的市中心,已经形成了温州人聚居的商业街,即“温州城”,意大利的商人全都被挤到其他地方去了。我想当地老百姓对这样的一种现象可能会有些反感。中国商人,尤其温州商人在欧洲抱团式的商业开拓,对当地商业形态有一些冲击,这可能是“西班牙烧鞋”事件的背景。
其实,最近在俄罗斯、德国、意大利都发生了类似的事情。从我们国务院参事室掌握的情况看,此类贸易冲突不少。只是媒体没报道出来,公众不知道罢了。总的来讲,这是中国对外经贸活动持续扩大的一个正常反应。因为中国的出口量已经相当大,规模大,问题自然随着增加。同时,中国直接对外投资也逐渐增加。2002年底就已经有299亿元,到2003年底,中国在海外的企业有7400多家,对外投资企业的数目目前不断扩大,每年增长30%。
记者:“西班牙烧鞋事件”或许也跟华商与当地文化的融入程度有关。我们今天探讨“民营企业如何走出去”的问题,是否应该进一步探讨“企业如何融入国外当地”的方法?
郎志正: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投资海外,除了熟悉产品的技术标准等商业规则,也要熟悉所在国的法律、法规、文化、宗教、信仰等等,这样才能避免一些意料不到的风险。当然,要避免类似“西班牙烧鞋事件”的冲突,不仅在中国商人一方。也要看对方是否有一个宽容的环境。这涉及到我们政府的工作。政府在各大使馆的商务参赞,这方面要做很多工作,要跟当地政府有一个很好的沟通。保持良好的沟通才能达到双赢,才能长久。
而且,要知道,“西班牙烧鞋事件”之类的摩擦不是主流。在整个对外经济活动的类型中,它的比例是非常微小的。
记者:在国务院参事的眼中,最近有哪些建议或者政策能帮助民企走出国门,提高对外投资的效率和安全系数,避免类似“西班牙烧鞋事件”的冲突?你自己有没有其他建议?
郎志正:外贸法重新修订就是顺应这种需求产生的。新外贸法从2004年7月1日开始实施。这与帮助民营企业走出国门也有密切关联。新修订的外贸法明确对外贸易经营者的范围扩大到依法从事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将从事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并增加了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活动的内容。
另外,至少有两点跟避免类似“西班牙烧鞋事件”有关:一是要建立对外贸易的应急预警机制,二是要建立公共信息服务的体系。这是有的放矢的政策完善。我建议民营企业可以多关注商务部网站,各行业协会也应对本行业的商品信息、商贸走势、法律咨询等多多关注,这些都会有助于增加了解。
记者:中国与欧美的贸易摩擦与日俱增,这是否会影响中国对外投资和出口贸易的区位选择,比如“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门口就是东盟。亚洲的位置是否会显得更重要?
郎志正:也许中国与欧美的贸易额比较大使公众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这些地方可能也比较多。实际上,商务部的一个报告指出:在299亿元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亚洲是250亿元,占了约83%;拉美35.3亿元,占11%多;北美、欧洲、大洋洲等只占4%左右。我们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在亚洲,这是大家不了解的地方。
记者:那么这些直接对外投资的行业分布情况如何?民营企业扮演的角色如何?未来的发展趋势怎样?
郎志正:从对外投资的行业分布看:通讯等占65%,采矿业占14%,批发零售业占7.5%,计算机、软件等行业占5%,交通仓储业占3.8%,租赁、制造业服务占3%,其余为其他行业。从行业分布来看,民营企业在诸如批发零售、交通仓储、服务业等比例较低、潜力巨大的领域都大有可为。走出去进行投资和建厂、进行商贸活动,是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不可阻挡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