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今晚新闻联播的一条消息,相信触动了世界上不少人的神经,中国人民银行终于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
应该说,由政府主导的始于去年年底的宏观经济调控,已显成效。经过九个月的宏观调控,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从第一季的超过50%,下降至第三季的约30%;人民币和外币贷款余额增长率,从第一季的超过二成,下降到九月份的不足14%。与GDP增长极密切的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一至九月的增加值比去年同期上升近11%,低于去年全年的增长率。
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规模,从年初的高峰逐渐、温和收缩,避免了全面急刹车的大震荡,世界上称赞这是“温氏效应”的一个亮点。
但“温氏调控”并未能压抑CPI的上升。按月计算的CPI,一、三、四月的百分点都在3%以上,4%以下,六至九月连续四个月却都高于5%,前三季度平均高达4.1%,远高于去年全年的1.2%。
商品房价格的上涨幅度尤大,前三季度上升13.5%;每平方米的平均价格,超过二千七百元。原材料、能源价格继续上涨,升幅超过一成。
CPI能否降至5%的警戒线以下,面对众多复杂的“不确定”因素,着实令人头疼。其中国际油价的狂升,对中国产业和居民的汽车消费等,有成本拉动的压力。中国自产石油量约一亿七千万吨,进口量约一亿吨,对外依存度达三成七。石油、煤、电、原材料、农用工业品的上升,商品房的持续上涨,地产商和一些地方政府的联手热炒房地产,造成经营成本的持续攀升、加剧了消费价格攀升的压力,使CPI易升难跌。这是“温氏调控”的难处。
无奈之下,最后的杀手锏-加息成了必然的选择。美国已然连续三次调高了美元利率,国内通胀压力居高不下,失业状况依然严峻。宏观调控必然要服从宏观经济的目标和主要矛盾的解决,在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在货币市场总量上,通过加息手段,对通胀进行进一步的调控。也正像新闻播报的那样,本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并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又一重要步骤,有利于金融机构提高定价能力,防范金融风险。
把加息放到整个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中来观察,适度加息的条件已经成熟,这次加息,相信是政府、央行通盘考虑的结果,适度加息不会引发人们担心的通货紧缩,运用市场化调控手段,达到化解宏观经济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随着宏观调控的落实,过度投资、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不良反应得到进一步的抑制。
至于加息对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影响,短期肯定是负面的,但经过半年多的深幅调整,已经释放、提前消化了加息预期,影响不会太大。长期看,加息巩固了宏观调控的效果,有利于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的增长,这是股市大盘中的大盘,只要这个大盘不出大问题,资本市场才有它发展的根基,所以,股市不排斥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