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报首席研究员 清议/文
中国人民银行于上周四晚终于宣布加息,将一年期存款利率和一年期贷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加息结束了过去九年持续减息和实际利率持续下滑的历史,就加息的幅度和尚不明朗的投资及商品价格走势而言,有可能是未来一系列货币紧缩动作的开始,进而促进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持续加息阶段。
实际上,上周早些时候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已引起市场人士对加息的高度警惕。其中,尽管较上半年增幅回落0.9个百分点,但今年前三季度投资按年增幅依然达到27.7%。分析人士强调,从持续增长的角度看,在以往年度投资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即使出现有限的增幅递减,也不能说明这一格局有所改变,倒是可以确认投资快速增长的格局得到了令人不安的延续。
鉴于利率对宏观经济的传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投资领域,利用加息对企业边际利润以及投资回报的挤压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热情,达到防止未来出现周期性生产过剩的目的。应当说,这也是在九年之后货币政策重新选择加息抑制经济过热的主要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与九年前的持续加息附加储蓄利息保值贴补政策并因此具有抑制消费的倾向相比,此次加息的主要目的在于抑制投资,而不是抑制消费。
当前国内市场存在的供求矛盾,除产业周期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因素之外,经济增长的所有制结构也不容忽视。所谓通缩,近年来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与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非国有经济之间的竞争当中。快速增强的民营经济竞争力一方面对经济增长贡献巨大,另一方面也使国有经济中弱效供给的部分成为市场淘汰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这部分弱效供给之所以未被淘汰,主要是由于尚未执行严格的破产制度。到目前为止,破产制度改革还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方向,更没有可以预期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控制,放任投资过快增长,在旧的弱效供给不退出市场的同时,新增供给对供求关系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出现比以往更加严重的通缩形势不是不可能的。就此而言,为防止出现新一轮通缩,除加息之外,还应当加快包括破产制度在内的市场化配套改革进程,这也是舒缓持续加息压力的重要途径。
此外,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影响,分析人士认为,发生在企业商品价格环节的物价上涨局面未必可以在第四季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为此,在当前物价以及投资形势进一步延续得到验证之前,适时微调利率是必要的。无论如何,循序渐进的微调好过疾风暴雨式的调整,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才是货币政策的正确选择。
上周另一个金融热点是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周一媒体纷纷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一消息,宣称保险资金即将直接入市。
分析人士指出,在未来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所谓保险资金入市是一个难以兑现的说法,投资者寄希望于保险资金改变熊市格局很难。
首先,姑且不论是否存在严重的泡沫成分,即将到来的保险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对国内保险公司有着不可低估的冲击力。这可以从珠三角愈演愈烈的“境外地下保单”略见一斑。商业保险在国内的历史十分短暂,保险公司利益在历次金融波动中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面对开放,国内保险公司不仅要应对来自外资公司的强有力的保单争夺战,而且要积极消化历史遗留下来的资产减值损失,并舒缓兑付压力。如此说来,将有限的资金投入高风险的股票市场可能不是国内保险资金的明智选择。
其次,由于自2001年7月开始的熊市周期至今尚未结束,同时加息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市场资金面,以至于年末行情难以高估,因此,即使保险公司寄希望于股票投资来改善收益结构,也要等到市场出现明显好转迹象以后,这是不言而喻的。虽然在制度上消除了保险资金进入股市的障碍,但毕竟保险公司要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不能指望政府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
第三,依据现行会计制度,保险公司投资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因交易而持有的投资,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资,和可供出售的投资。其中,一般情况下,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资即使出现市价下跌也无需计提减值准备,但此类投资以债券为主。如果投资股票,一旦发生市价低于成本,保险公司必须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今年中期报告显示,保险业上市公司因股市下跌而蒙受的投资损失主要体现为减值准备。基于这一现状,业内人士表示,保险公司普遍倾向于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资,换言之,就是投资于债券而不是投资于股票,甚至不是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这意味着保险公司即使获准投资股票也不会大举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