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周一开始,多头们就继续着激动人心的走势。上周大市刚刚反弹之际,一位资深“股玩家”朋友曾兴奋地评论:“股指打高斤斗云,后市十万八千里,怎一个爽字了得”。果然,周一资金纷纷进场,成交创下400亿天量。5个交易日狂涨200点,有人赞之为一场“完美风暴”。当然,也有人立刻分析,说这种“政策市”难以持久。四中全会圆满结束、“国九条”重提、银行获准介入基金业务、QFII扩充额度……一系列利好政策几乎同时出台,应该说不是偶然的。在政策刺激下,大盘虽然狂涨,却缺乏龙头板块,表明进场者凭的是一股抽象的信心。假若政策救市的目的,只是为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下一轮融资作铺垫,则中国股市恐怕还是会陷入“上涨-扩容-下跌”的循环。
不过,如果说政策市不能持久的话,我们到底又能靠什么来维持持久的健康行情呢?中国股市本来就是一个政策的产物,而不是市场自发形成的金融工具。在市场经济中,假若把股指看作一件产品,它的定价,便取决于融资者和投资者的交易。如果市场上投资者多于融资者,股指便会上升;反之下降。当股市下降到融资成本高于其它融资渠道,融资者纷纷离场时,也就是见底反弹之际。所以,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假若股市萎靡,未上市企业就会停止或推迟上市计划,上市企业甚至会寻求主动退市。这种现象,即使在我国前一轮的阴跌行情中,也未显著发生。我国企业上市的渠道是政府垄断的,而企业直接融资的其它途径基本上又不存在,稍越雷池一步就会背上“非法集资”的罪名。于是,股指可看作政府垄断了供给的产品,一半定价权在政府手中。这个垄断只要继续存在,股市走向就会有至少一半取决于政府的态度。至于另一半,抛去各种和政府意志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机构投资者,剩给独立投资人的定价权,实在不太多。那么,投资者除了寄希望于政府的开明政策,又能指望什么呢?
振兴中国股市,功夫也就必然要下在“市”外。股市要想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不在于它是否政策市,而要看这有关政策的内容,是着眼于短期托市,还是着眼于保障投资者的长期利益。未来一段时期,包括“国九条”在内的重大政策如何落实,是做些虚晃一枪的表面文章,还是踏踏实实解决股市乃至整个金融体制的核心问题,这些将决定股市的基本走向。
对于“国九条”,目前受到较多关注的,是其中“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的内容。毫无疑问,解决股权分置,可以限制融资者利用不正当手段“圈钱”,改善融资者和投资者的力量均衡,对中国股市有难以估量的积极意义。但笔者同时也认为,解决股权分置,毕竟只是股市内部的制度建设,并不能改变股市所处的体制环境。目前的解决股权分置的措施,无非一是“全流通”,一是建立分类表决机制。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无论哪一种,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优势地位。换句话说,如果大股东铁了心要圈钱,他总是有办法操作的。制约大股东的,从来不是中小股民,也不完全是外部投资人的恶意收购,而是靠一个立场公正超脱的第三方,即政府的监管机构。我们和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区别,恰恰在于我国的政府自己也是一个最大的股东。
所以,在笔者看来,“国九条”里最重要的内容,是“健全有利于各类优质企业平等利用资本市场的机制”这一条。这里的“各类平等”,当然应当包括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平等。假若做到了这一条,假若政府在遴选、核准、监管上市公司时,不再以所有制为考虑因素,就说明它摆脱了自己作为国有资产股东的身份束缚。很明显,要做到这一点,光在股市内部制度上动脑筋是不够的。
自然,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股东代表,不可能不考虑到国有资产的利益。关键在于,维护国有资产的利益,是否有更好的方式方法?最近从香港的某位著名教授那里,传过来一种观点,大致是“国有资产不能退出”,要靠“职业经理人制度”来搞好国有企业等等。这种观点据说得到不少群众的支持。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过去10多年中,中国广大的中小股民已经通过股市,为国有资产改革和国有企业脱困做出了巨量奉献。如果该教授的论调占了上风,中国的股市恐怕将会继续充当大股东圈钱的工具。
其实,资本市场的潜力是无穷的。政府应当在“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多下功夫,设计出更加有效的渠道,针对更为理性的投资人,筹集改革国有企业和保护国有资产所需要的资金。实践已经证明,用股市来支持国有企业,效率并不高,同时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成本和对社会稳定的副作用。牵动到千万普通股民的公众股票市场,还是要早日交还到一个透明、公正的市场机制手中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