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中国人民银行10月28日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
与以往调整利率做法不同的是,此次加息并没有给市场各方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而是选择了头天公布决定,次日就开始实施的突击性做法。这在减少市场投机的同时,也给市场留出了丰富的想像空间。
加息透露出两个政策意图
为什么中国人民银行会采取突击方式加息?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员陆文磊研究后得出了两个结论。“我们认为央行通过升息,主要是为了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提高实际存款利率抑制居民储蓄过快分流;二是通过适度上调各种贷款利率抑制包括房地产在内的最终需求,以此控制投资的增长速度,防止局部投资过热再次出现。”陆文磊分析说。
央行此次加息有两个特点:存款和贷款利率同时上调;期限在1年以上的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贷款利率上调幅度。3年期存贷款原有利差297个基点,加息后只有252个基点;五年期原有利差279个基点,加息后只有225个基点。
而期限在1年以上的存款利率上调幅度之所以要大于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就是为了抑制居民储蓄持续分流的局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资金的体外循环。
此次加息对房地产贷款利率做出了专门的规定,这是因为在目前我国居民的投资行为中,房地产投资对利率调整的敏感度最强,其他投资行为对利率的调整不很敏感,这样,通过适当上调房地产贷款利率,可以达到抑制居民对房地产的最终消费需求,让房地产行业降温,从而也间接达到对经济整体降温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升息后,对债券市场将带来直接影响,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将面临飙升,因此,短期内央行将会适度增加基础货币投放。
加息政策正在奠定2005年的经济增长基调
在公布加息之前,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4年前三季度的国民经济运行相关数据。从这些经济运行的数据走势看,2004年全年的宏观经济金融运行基本上没有大的悬念,走势和格局也已经相对清晰。
“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应当是在前三季度运行状况的基础上,探讨第四季度应当采取哪些相应的政策举措,从而为2005年的经济增长创造更为大的空间,”巴曙松说,“特别是考虑到中国宏观政策有1~3个季度的时滞效应,前三季度的发展趋势、以及第四季度的政策走向,都在一定程度上隐含着2005年经济增长格局的蛛丝马迹。”
“加息后,适当放松信贷的必要性也在提高,”巴曙松说,“今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稳步回落趋势已经确立,明年继续严格控制信贷已经没有多大实际作用。”
但是,在中国金融市场运行中,信贷紧缩对于下一步的经济增长有较强的稀释能力,因此,第四季度的信贷投放基调对于2005年的增长格局有一定的影响。
对照2004年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投放情况,前三季度贷款增加1.79万亿元,按可比口径比2003年同期少增6697亿元;与此形成对照的是,2003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2.47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与2004年新增贷款2.6万亿元的目标相比,前三季度的信贷控制有过紧之嫌,特别是考虑到当前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模式倾向于年初多贷、年末少贷,第四季度的信贷收缩可能会更为强烈。因此,在加息的同时,有必要在第四季度适度放松信贷的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增大信贷的投放,避免2005年的经济增长因为2004年下半年过于严厉的信贷紧缩出现明显的下滑。
更为重要的是:“从宏观调控角度看,信贷投放不应过分拘泥于预定的计划目标,现实的经济增长趋势和物价、就业等是宏观政策的关键目标,因此不应以信贷计划目标过于严厉地约束信贷的实际投放。”
今年宏观调控中贷款的收缩主要是短期贷款,这对于企业运行的冲击十分显著。实际上,在2004年前三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中,短期贷款增加6373亿元,同比少增219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9820亿元,同比少增906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432亿元,同比少增3068亿元,短期贷款的增加显著减缓。
央行加息后,以上局面有望得到改善。此次加息对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的利差,加息前后并未变化,但是对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的利差,加息后明显减少。出现这样反差意味着什么?“政策制定者显然是希望打压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而鼓励商业银行加大短期贷款。”某商业银行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