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10月29日起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同时加大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这是央行9年来首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此举不仅意味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加息周期,也表明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更意味着金融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加息措施的出台与以往调整利率的不同之处在于,此次加息是在宏观调控进入关键时刻进行的,其意义不仅在于利率的调整,更是向市场表明,中央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将更多使用市场化的手段。
本轮宏观调控至今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不过,我们在看到经济降温的同时,也不得不关注由于使用非市场化的调控手段对企业微观运行所带来的伤害。本报9月29日所发社评就指出:“长时间使用非市场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不利于企业的微观运营,更会打击大规模兴起的民间投资。”同时预言“使用利率等市场化手段调控宏观经济,将是央行改变宏观管理模式的重要选择”。
央行及时加息,使用市场手段调控宏观经济,不仅对市场的资金配置带来良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使宏观经济运行能够提高效率。作为经济运行中的主体,企业可以透过利率信号,清楚地对资金价格走势作出判断,对投资所产生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从而及时有效地对投资活动作出决策。
央行此次加息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央行更为灵活地运用了利率杠杆来调节市场的资金供求。从利率提高水平看,存贷期时间越长,所增加的利息水平幅度越大,而活期存款的利率水平则保持不变。其目的,一是要刺激居民选择长期储蓄,二是要抑制不断增长的长期投资需求。通过这种方式,央行希望市场能够合理的配置长期资金和流动资金的使用比例。这种作法意味着央行调控手段的成熟。
我们乐见央行加息的同时,更为利率市场化所取得的进展而鼓舞。本报在9月29日的社评中也提出“我们在积极看到央行调控思路出现转变的同时,也希望央行能够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步伐”。
央行此次加息,在利率市场化方面迈了大步,使中国金融改革进入了核心阶段。央行宣布“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同时对存款利率上下浮动幅度作出了新的规定。此举意味着,除了城乡信用社还受到一些限制之外,商业银行的利率决定,基本进入市场化阶段。商业银行在基准利率水平基础上,可以更加自主地对存贷款利率进行定价。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而对城乡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的限制,则显示出央行在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也对金融风险的控制持谨慎态度。
当然,完全实现利率自由化,还有一段路要走。但不管怎样,此次央行利率政策的出台,为市场带来了一系列积极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