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加息是在九年之后来到我们面前的。对于此次加息,说什么的都有,但许多说法都是一厢情愿,不免互相矛盾,令人一头雾水。
恰好是在此次加息之后,笔者和家人一起到香港度过了一个双休日自由游。香港对于笔者,虽说是旧地重游,但离上一次的时间已相隔了十多年,原来的印象早已模糊。家人们则均为梅开初度,但由于路标的清晰,走马观花起来竟是如有神助,游刃有余。
由路标想到加息,其中似乎不无启示。加息之所以让人看不清,不正是可以参照的路标不清晰的缘故吗?
加息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绝大多数企业的信贷融资成本,从而对公司业绩构成影响。如果仅此而已,倒也算不得什么严重的问题。问题是由此而将造成更多的企业更乐于追求直接融资,已经上市的公司则更加偏重于再融资。虽然从理论上来说有一千个一万个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的理由,但对一个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休生养息的股市来说,如果此次加息意味着一轮新的融资扩容高潮的到来,那就再也没有比这更严重的雪上加霜了;一根稻草也能压死一匹骆驼。
美国历史上确实有过在加息之后股市不跌反涨的经验,但格林斯潘一口气的连续加息,终于终结了曾经保持了十多年的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周期,此后即使接连更多次数的减息也未能真正挽回由盛及衰的转变。重要的显然并不在于眼前的利益得失,而在于它对长期利益的影响。从经济对政策调控的滞后效应来看,从热到冷易,由冷变热难。在这方面,日本的教训毕竟是不该被忘记的。
我国的此次加息究竟是一些国内的经济人心目中足以让人吃不下饭的特大利空,还是某些国际的经济人所谓的特大利好,显然不可以简单地作出结论。悬疑并不在于所谓的国际资本的阴谋,对于国际资本来说,尽管其捏造的“中国饿虎论”未免过于耸人听闻,但就逼人民币升值而言,与其说是阴谋,还不如说是阳谋。其阳谋之一旦得逞,当然有理由称之为特大利好。这不值得怀疑。值得怀疑的倒是国内某些官员学者所称颂的所谓取代行政手段的市场手段是不是真的会对宏观调控带来那么大的积极意义。无论如何,行政调控针对的是部分行业的局部过热,而加息这种货币政策调控的手段只要一出手,影响所及势必是一大片。
一切问题的症结都在于路标。在有预定路标的情况下,“利空出尽是利好”,而在路标不清晰的条件下,这种规则是不大适用的。在美国股市,也只有在市场对加息有明确的预期,并且提前消化的情况下,才有所谓的“利空变利好”。不过,其有效性也是有局限的。这几个月以来,虽然关于加息的传闻也很多,但管理层多次出面表态中国近期不考虑加息,许多经济学家也做出了近期不会加息的判断。突如其来的加息可谓不宣而战。在措手不及、方寸大乱的情况下,股市哪里还有什么不跌反涨的理由,又哪里谈得上加息加出一个大牛市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