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这些天来,媒体上有关加息的讨论热火朝天,讨论的热点焦点,主要集中在此次加息将会对经济发生何种样的影响。加息对经济会产生影响,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坦率地说,此次加息,由于幅度是如此之小,其对经济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其实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可以说,本次加息对市场的警示作用大于其作为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从某种角度来说,更是象征性的。
既然是象征性的,那么,分析其隐藏于表面背后的内容,意义也就远远超过直接分析其表面本身了。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分析一下此次加息时机的选择,也就远较分析此次加息会对经济产生何种样的直接影响来得更有意义;因为,这才有助于我们对下一步政策走向作出正确的预测和判断,才会有利于我们避免盲目行事,顺应政策而动。
总体来说,央行10月28日晚上宣布的10月29日开始加息的决定,让绝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很突然的感觉——
据《国际金融报 》报导,仅仅一周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报告。报告指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5%,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1%,从动态看,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月扩大的趋势开始改变,9月份同比上涨5.2%,比上月略低0.1个百分点。这组数据让很多人以为加息之于中国已经擦肩而过。
有这种想法的人,恐怕还不在少数。因为9月上旬,凤凰卫视曾报导过这样的一则消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央行是否加息或采取更进一步的宏观调控措施,还要根据即将公布的8月份宏观经济数据而定。目前讨论加息或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还是早了点。市场有关“十一”期间央行可能加息的传言,只代表市场的观点,不代表央行的观点。又据媒体报导——10月初,周小川在华盛顿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时表示,目前中国央行尚无加息打算,当前利率保持稳定为妥。
其实,每一个熟悉金融政策的人都知道,诸如加息这样的金融调控措施,是不大可能提前告诉人家具体实施的日期的,这属于机密。但是,尽管是机密,从蛛丝马迹之中,人们大致上还是不难推测得到实际的政策走向的。
每一个关注中国经济的人都知道,针对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自去年4月以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连串的宏观调控政策,推出了一系列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措施,如国务院发出适当提高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中国银监会要求控制某些行业的贷款;国务院发出土地市场的治理整顿的紧急通知;还发出了对所有拟建、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的通知……细细分析,这些宏观政策调控都是围绕着“管好土地,看紧信贷”这一基本精神进行的。
可以说,信贷投放和土地供给两道闸门一起管,是本次宏观调控的一大鲜明特色。而在这些措施中,最为严厉的调控措施当属今年4月底开始执行的“暂停农用地审批”,这对抑制一些行业、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起到的是釜底抽薪的作用。
当然,“农用地审批”是不可能永远冻结下去的。10月28日下午,国务院召开全国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传达出农用地审批11月1日起解冻的信息。当日晚上,央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宣布29日开始加息的决定。
农用地审批11月1日解冻后,不论对农业用地的转让做出多么严格的限制,比起“农用地审批的冻结”来说,毕竟,或多或少是一种“松动”。而此轮宏观调控的核心是“管好土地,看紧信贷”,当土地政策有所“松动”之时,“信贷”岂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要知道,调控效果虽然已经显现,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的是,目前,宏观调控仍处在关键阶段。新开工项目很多,新的投资规模依然居高不下,一些地方以投资求发展的冲动和欲望依然强烈,投资再度膨胀的压力仍然存在。
因此,那些关注经济形势并且对此轮宏观调控特征有所了解的读者,只要足够细心,那么,在读到10月28日有关国土资源部官员昨天承认土地冻结期将于本月31日截止的消息时,肯定都会作出推测——鉴于本轮宏观调控远没有结束,那么,宏观调控,“土地政策”和“信贷政策”打出的必定是组合拳;土地政策“松动”之时,必定是信贷政策“紧缩”之机。
然而,按照年初的宏观调控目标,央行今年人民币新增贷款的目标是2.6万亿元,可前三个季度下来,贷款仅新增了1.79万亿元,这意味着,如果央行要达到年初的调控目标,必须在第四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8100亿元。而第三季度,新增贷款仅为3600亿元,如果第四季度达到8100亿元,无疑意味着信贷阀门的大幅放松。而如果一旦四季度资金放宽,再加土地审批“解冻”,那么,极有可能造成刚刚压制下去的固定资产投资出现更强力的反弹。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又要支持经济增长;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政策“紧缩”,央行的最终选择只能是通过利率这一价格手段,加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