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10月22日,中国前三季度官方统计数据披露,宏观调控的积极效果进一步体现出来,国内生产总值从一季度的9.8%、三季度的9.6%降至9.1%。如果第四季度不出现大的变故,政府意欲控制投资过热和实现经济软着陆的愿望,可望成为现实。
如果注意到年初投资高度集中的几个行业,如钢铁、水泥、铝业及房地产业投资的逆转式变化,不仅会轻松得出上述结论,而且会对年度前景相当乐观。这几个官方公布的投资过热行业,投资不仅大幅度在降,个别行业甚至出现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布数字,钢铁业、水泥业投资分别较一季度回落了65.5%与43.4%;铝业投资第一季度时增长幅为39.3%,第三季则降为负6.5%;房地产业增幅为28.3%,较一季度回落12.8%。
国际重要媒体几乎都对上述数字进行了枯躁得不行的报道,其中路透社的一句话引起了笔者注意。“在北京控制过度投资与贷款的努力下,中国的年度经济增长率连续第三个月走低,降至9.1%。”将这段话与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的评价一起解读,让我们看到了乐观背后的不安。在充分肯定这一轮宏观调控积极效果的同时,吴敬琏也批评政府“过分倚重行政手段进行微观干预”。他强调说,“由行政机关来作出该“保”还是该“压”的判断,难免造成资源的错误配置和其他消极后果”,而“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又有着极大的权利,这样容易造成资源的低效配置”。
从路透社到吴敬琏,其实都在指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中国这一轮经济急刹车,还是政府这只手独自挥动,而市场这只手,还在袖手旁观;更不容忽视的是,说市场这只手袖手旁观,实际上是被束之高阁后只能如此,而非不想有所作为。
这其实点出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硬伤。以中国之大,区域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政府这只手软了从来不行,但过硬则往往伤体。收则死,放则乱,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悖论。加上中国的政府官员大多没有市场经济的真正经历,所以一遇困难,自主不自主走政府一手独大之路。
这样的市场与政府的博弈,牺牲或者受伤者往往是代表市场的民营企业。坊间一直有个版本,说江苏铁本的被叫停,其实有某某大钢铁厂从中做梗云云。究历史细节固然不易为主流史家所正眼,但其实历史前进往往都是这样跬步积累式发展的;而对跬步积累式发展不加详察式的否定,极易造成后退。
低效的经济运行体制,一直为各方所诟病。根据统计,2003年中国的GDP占世界的4%,但却消费了30%的钢铁,31%的煤炭。由于低效,又不得不借助于原油进口,结果导致涨价。
处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中,中国经济过快过慢,都是大问题。大问题当头,如何让市场这只手不被政府这只手取代或者废弃,当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比之而言,中国鞋在西班牙被烧,中国袿子出口受限,乃至于安大线石油管道是否改道,都不是小事,但比较而言,这些只能算目,而不量纲。
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如须转载,请注明出处。如须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发邮件至e-finance@sohu-inc.com,或致电010-65102160-6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