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在一片喧哗声里,2004年度《福布斯》大陆富豪排行榜新鲜出炉。在我的印象里,每当富豪榜排出,总会引起一阵“富豪们纳了多少税”的争论。2002年,由于富豪排行榜上的前50名的“富豪”同时进入纳税前50名的仅有4人,还引爆了一场不大不小“纳税风波”。有人对此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折射出的是社会上不正常的仇视富人、不喜欢富人的心态。但在我看来,公众希望富豪们多纳税是完全合理的,无关仇富,也不是对富豪们的不公正。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可以用经济学上两条最重要的“税赋原理”来解释。
第一条原理叫“支付能力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人们纳税的多少应该与他们的财富的多少和支付税收能力的高低成正比,其目的在于使社会收入分配状况变得“合适和公正”。
那么,怎样的分配状况才算是“合适和公正”的呢?不同的社会可能有不同的衡量标准,这与一个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比如美国,由于大家都是只带了一个破铺盖卷来“新大陆”创业,而且也很难以权谋私,因此民众对贫富差距的容忍度就比较高。但中国就不同了,由于很多富豪的“第一桶金”来的不明不白,民众又有厚重的“均贫富”的心理积淀,所以对贫富差距的容忍度就比较低。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以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标准的。一般认为一旦基尼系数突破了0.4的警戒线,社会稳定就会受到威胁,明智的政府就应该加大税收的征管力度,并将税收中更多的钱用与社会保障。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没有“善待那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人吗?并非如此。因为富豪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富豪,除了他们自己能耐之外,也和他们在交易过程中,得到了全社会,包括穷人们的合作是分不开的。所以,富豪们有义务多交税,由国家通过各种社会保障制度转移给低收入者,这也是符合富豪们的长远利益的。更何况,在一个已经文明化的社会里,扶困济贫也是一种必须尊重的“不成文法”。
第二条原理叫“受益原则”。这一原则倒不是从道义出发的,它的含义是:富豪们之所以应该多纳税,是因为从政府那里得到的服务数量多,质量高。这和普通的交易原则是完全一样的。
富豪们的确比普通人消费了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撇开各地方政府对他们的各项优惠不谈,单从生活的角度看,比如他们出必豪车,国家投巨资建设的公路就其他交通设施,他们享受的更多;居必华屋,“高尚住宅区”的公共设施无论在密度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胜于其他社区,更不必说是农村了。此外,在国家对全社会提供的无差别的公共安全服务中,富豪们自然也享用了更大的份额——你听说过有谁绑架勒索一个流浪汉吗?
要而言之,纳税是富豪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方式,也是维护自身利益的方式。在今天发布的2004福布斯大陆富豪榜上,荣智健成了中国的新“首富”,但他却是富豪榜上的“老面孔”。在大起大落成了中国富豪们一个显著特征的情况下,荣智健作为富豪榜上的“常青树”,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我想,这恐怕和他作为中国现代史上历史最悠久的财富家族一分子有关,家族的传统使他能够对财富有一个相对理性的态度。不至于把每一分钱都看得像下水道的井盖似的——没有窟窿就不去堵。古人云:“先忧者,其行远而道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富豪榜的中国意义——
富豪的后面是什么?是知识,是创造,是进取。那么富豪榜的后面是什么?是一个阶层的出现,是一种文化的张力,而这也正显示着一个社会的变迁,一个国家的崛起和一个民族的复兴。
·中国还有多少富豪潜龙在渊
·从福布斯扩容中国富豪榜
·如何看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解读
·用福布斯80年智慧看中国富豪
·谁是《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赢家?
·外报评论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具有社会积极意义
中国富豪发家史——
富豪们的财富令人艳羡,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一般都拥有不平凡的经历,而不仅仅是财富。那么,他们是怎么挖掘第一桶金的呢?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他们又是怎样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呢?
·富豪9大方式挖第一桶金
·中国富豪发家的八种模式
中国的富豪们——
如果笼统的看,中国的富豪比之于国外的还有些不同的,因为在社会转型期难免会有些靠不正当手法发家致富的人。然而,我们仍然应当相信,更多的富豪还是靠自己的努力获得财富的。那么,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些或富于启迪意义或有趣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吧。
·中国最慷慨的28位富人
·中国富豪一半是房地产商
·2003年福布斯的中国女富豪们
中国富豪论财富——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经典观点:一般来说,一个为自己争取利益而行事的人,比之于专心要为社会服务的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还大!这句话反过来说,以财富论英雄,就是赚到钱越多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那么,这些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富豪们是怎么看待财富的呢?
中国富豪论人身安全 穷奢极欲易引发仇富心理
作者郭松民为搜狐星空财经评论专栏作家
声明:搜狐财经稿件,如须转载,请注明出处。如须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发邮件至e-finance@sohu-inc.com,或致电010-65102160-6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