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10月30日,浙江省政府正式宣布了长达数月、悬念重重的浙江国信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国信控股)重组结果:一直为外界看好的方正集团最终落马,浙江能源集团(以下简称浙江能源)“被迫”入主。
“从最初参与‘竞选’的十家企业,到筛选出三家‘候选’企业,再到后来与方正签订《股权转让意向书》,整个过程我们从未见到过浙江能源的身影。”浙江国信一位内部负责人说,“最终宣布重组结果,爆出这样一个大‘冷门’,政府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
能源突进
浙江国信控股的前身是浙江省华侨投资公司,1981年更名为浙江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是浙江省惟一一家“金融控股”概念集团,旗下主要金融企业包括:浙江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金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天信基金管理公司(筹)、新华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浙江国信典当行和拍卖行、浙江国信创投公司、浙江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并拥有浙江商业银行的部分股权;非金融企业包括:浙江国信房产集团公司以及浙江国信企业集团公司。然而自成立以来,浙江国信便“丑闻”不断:曾任浙江国信董事长、总经理的王钟麓因滥用职权,造成公司损失共计人民币4446.7327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原系浙江国信控股集团董事长,浙江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的陈文宪因涉嫌多次受贿,也于2001年12月送杭州市检察院审查起诉;下属金通证券义乌营业部原老总史新标,因在工作中出现违规融资等行为,导致亏损3000万元,已于今年3月被捕;新华期货还涉嫌在2003年10月、11月帮客户违规开仓,亏损达上千万之巨。
浙江国资委某负责人告诉记者,浙江国信“改制的目的是希望它能做大做强!”
“浙江能源进入国信很突然。”据浙江国信一位内部负责人透露,“10月29日(周六),浙江省一位副省长召集浙江省相关金融监管部门负责人在之江饭店开会,确定浙江国信接管问题。最终由政府出面,要求浙江能源集团接受全部浙江国信股权,第二天就对外公布了。”
据悉,这次浙江能源入主方式同前期“选秀”方案完全不同。浙江国信原本是希望通过增资扩股,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10月9日制订的《浙江国信控股集团增资扩股改制方案》上提出:浙江国资委保留46%股份、44%股份出让给方正集团、余下10%由国信管理层持有,国信控股集团的注册资金则由原来的8.1亿元增加至15.1亿元。增资扩股完成后,方正集团可以第二次增资增持,并可最终持有国信控股集团股权65%。
“而现在的股改方案变得十分简单,不需注入新资金,由政府出面,将浙江国信的全部股权由浙江省国资委名下全部划入浙江能源名下,”前述国信负责人说,“实际是从浙江省政府的左口袋划到了右口袋,因为浙江能源也是浙江省国资委下属的全资企业。”
从表面上看,这种没有实质性股权变动的行政划拨似乎没有多大意义,但据另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浙江能源此次入主的实质性意义在于,它必须要承担浙江国信的所有债务。“浙江国信的债务问题很严重。在今年上半年十家‘竞争者’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浙江省政府便有意地让浙江能源能接受国信,当时浙江能源一口回绝,主要是因为这(国信)是一个大包袱。没想到的是,绕了一大圈,最后政府还是不得不通过行政手段让浙江能源背起这个‘包袱’。”
公开资料显示,2003年底国信控股账面总资产112.62亿元,总负债94.8亿元,净资产10.09亿元,不良资产损失合计2.57亿元,其中包括曾经审核但未核销的8724万元以及批准核销但还未进行账务处理的5574万元。但也有一种说法称,国信控股的不良资产损失高达5.25亿元。
据一内部人士透露,对浙江国信的这些债务,浙江能源的计划是第一步先将浙江国信拥有的浙江国信房产集团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国信控股参股50%)股权卖掉,偿还一部分债务。“接下来估计其他一些非金融资产也将被陆续卖掉,来偿还债务。”该内部人士说,“因为本次股改方案本来要求国信将非金融资产剥离。”
至于入主国信后的其他动作,据一内部人员介绍,浙江能源现在正处于摸底阶段,国信董事长已经易人,由浙江能源董事长担任,在董事会组成上,能源又新增添了15名董事,一些国信原来的董事目前主要责任是帮助浙江能源了解情况。
方正落败
在此次浙江国信“新东家”选秀过程中,原“候选人”方正集团急不可待的积极介入与最终“局外人”浙江能源在行政命令下的不情愿被迫入主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想进的进不了”,“不愿进的却不得不进”,折射出监管层与地方政府在处理金融企业、特别是金融控股企业重组中的矛盾和彷徨。
浙江能源起初拒绝进入的主要原因是觉得自己长期从事能源领域,对于金融企业了解很少,担心无法胜任国信的经营管理。一知情人士透露,正是浙江能源的这种顾虑,令后来浙江省政府决定通过市场化手段寻找国信的“新东家”。“当时省政府也希望让有金融背景的企业来经营浙江国信。”该知情人士说,“于是便出现了方正与另外十家的角逐。”
据该知情人士透露,在这十家企业的角逐中,最后有三家民企成为了候选人,它们分别是:北大方正集团、浙江新湖集团、上海中静。其中浙江新湖是一家以房地产为主的多元化企业;而上海中静则是是凯诺科技(600398)(相关,行情,个股论坛)600398流通股大股东。从这三家企业的背景来看,当时也只有方正最符合浙江省政府的要求。
方正集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已经完成了一个金融控股集团的雏形,经过几年的资本扩张,已将数家金融企业纳入囊中:浙江证券(后更名为方正证券)、成都商业银行、武汉正信投资有限公司、武汉证券、武汉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在方正集团入主呼声正高的时候,多数市场人士都认为,方正集团积极介入的主要目的是国信控股手中不可多得的系列金融牌照,如果拿下国信,对方正实现其金融控股集团理想无疑意义巨大。
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方正同国信签订完股权转让意向书后,浙江省政府、省银监局和省证监局的一次联席会上,否决让方正入主方案。“据说方正被否决主要有两个理由,一是不愿意让省内金融资源外流,浙江省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金融大省;第二是觉得方正集团在金融领域的经营业绩似乎不很理想。”
方正集团近年来致力在金融领域的扩张,但也屡屡与一些不利传闻有染:2003年成都商业银行爆出特大违规票据事件,其中与大股东方正集团关联的两项票据贴现就达到近10亿元;前不久市场又传出方正集团在掌控武汉证券半年后,并没有投入任何资金,相反却从武汉证券变现5亿资产,并在逐步撤离。该知情人士分析:“德隆事件一出,市场和监管层对民企经营金融控股产生了普遍怀疑,而部分民企的做法,也不得不令监管层对其实际目的保持警惕。”
否决方正入主后,浙江省政府不得不将眼光再次转向能够让他们“放心”的浙江能源。“政府之所以放心浙江能源,是因为浙江能源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自己非常有钱,可能不会违规侵占金融企业资金。”前述知情人士分析。公开资料显示:浙江能源注册资本金35亿元人民币,下属浙江省电力开发公司、浙江省煤炭开发公司等赢利能力都非常强。
国信出路
“虽然浙江省政府最终通过这种拉郎配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金融控股集团的改制难题,浙江能源也的确有实力将浙江国信债务清除,留下一个干净的金融控股‘壳’,”海通证券分析师张崎分析道,“但问题在于浙江能源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将国信做大做强?”
张认为,浙江能源的弱点在于没有金融领域经营经验,因此要完成“做大做强”的任务,单靠有资金实力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申能集团也开始逐渐成为金融控股集团,它的做法是引进有金融背景的职业经理人团队——而不是政府部门官员,这点对浙江能源或许有借鉴意义。”
此外张还认为,金融控股集团考验政府智慧不仅在其控股股东选择上,更表现在政府对其金融风险的监管上。国研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也曾指出:“当前我国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较低,且存在较为严重的历史遗留问题,因此,对现有的金融集团,既要创造条件,使其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也应该设立必要的防火墙,减弱金融控股集团内的风险传染与风险外溢。”
选择将国信交给“嫡亲”的浙江能源后,监管者是否真能宽心放之,现在断言恐怕为时尚早。(作者 黄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