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1、报社记者吴小姐:投资自己最重要
上海的吴小姐今年24岁,加入这家新兴的都市报才一年。加上各种稿费、补贴等,每月收入大概在3500元左右。跑了一年的财经口,也积累了十几万的文字量,吴小姐现在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最近正在思考是否该辞职去读研。她的男朋友在部队,开销比较小,但是收入在上海实在不算高,1500元左右。吴小姐计划和男朋友在2006年的“八一”结婚。他们现有资产都是银行存款,约有4万元钱。他们的计划是买一套小户型,首付需要3万多元。想先租出去几年,等结婚之前再简单装修一下自用。
吴小姐自嘲自己虽然也是学经济的,但投资意识真的比较保守,毕竟收入有限,不敢贸然投资。她的问题是:什么时候买房子,贷款利息和收回来的租金比会更合算一些。另外,像他们这样中低收入的年轻人,什么样的投资会有比较保险一些的收益。吴小姐的希望是“不想要求利润最大化,只是希望能安全一些……”。
我们请来的搜狐理财频道的特约专家,为我们这位同行谋划一下“钱途”。
搜狐理财频道专家团建议:
1、逃避风险不如适当承担风险。
家庭理财可依据自身风险承担能力,适当主动承担风险,以取得较高收益。例如医疗等项费用的涨价速度远高于存款的增值速度。要想将来获得完备的医疗服务,现在就必须追求更高的投资收益,因而也必须承担更大的投资风险。作为学有专长的年轻人,吴小姐和男友虽然目前收入不高,但收入预期很好,因此客观的风险承受能力并不低。过于回避风险,错失合理的致富机会,只会影响财富积累和生活质量提高。
2、多种投资都可尝试,教育投资收益最大。
从世界范围内家庭理财的实践看,短期炒作股票的风险非常大,而长期科学投资股票却可以有效分享一国经济增长,是防范通货膨胀风险,积累长期资金的最佳方式。股票基金可分为成长型、平衡型和收入型三种。其中成长型基金所投资的股票注重长期成长,而不注重当期红利分配;而收入型基金正好相反,主要强调股票当期红利分配;平衡型基金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由于股票基金价格同样会因股票市场波动而波动,因而更适合长期投资。
如果想几年后买房,转换债券是个好的投资方向。这种债券平时有利息收入,在有差价的时候还可以通过转换为股票来赚大钱。投资于这种工具,既不会因为损失本金而影响家庭购房的重大安排,又有赚取高额回报的可能,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投资方式。另外,吴小姐不妨也在股市中投些钱。虽然短期炒作股票的风险很大,但各国百姓投资的历史却证明,股市长期科学投资是积累财富的最好方式,是普通人分享国民经济增长的方便渠道。
其实,在各种投资手段中,对于青年人来说,教育是收益最高的一种。特别是财经媒体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有了两年的工作经验,再回到学校深造就有了持续发展的后劲。明年脱产读书相信会是吴小姐回报额最大、回报期最长的一笔投资。
4、记者特别需要保障类保险。
吴小姐做记者工作,风里来雨里去地在各个地方跑新闻,其实是有较大风险的,故建议吴小姐买些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人有旦夕祸福”,保险既是幸福生活的保障,又是一切理财的基础。考虑到吴小姐的男友在部队工作,保障很好,他就可以不买保险了。
2、部门主任陈先生:初为人父,家庭保障最重要
北京的陈先生,今年34岁,是一家泛财经杂志的部门主任;同龄的太太在机关工作,现正在休长假照顾只7个月大的儿子。两个人月收入10000元,支出5500元,其中有3500元花在孩子身上。现有积蓄32万元,基本上都是国债和银行存款。
聪明健壮的孩子刚入选某品牌食品的形象大使,这让这对夫妻倍感骄傲,花了两万多元专门购置了相机和摄像机,要把儿子更多的精彩瞬间保留下来。如何保证小宝宝过上幸福的生活,得到最好的教育,是这半年多来一直萦绕在陈先生心头的问题。夫妻俩一直盘算着送给孩子一份陪伴他一生的保单,作为将来上学的资金来源,同时也是一份保障。但令人眼花缭乱的保险产品和前些日子关于“保险泡沫”的讨论却让陈先生迟迟拿不定主意。
陈先生一家现在住在五环外的经济适用房里,虽然偏远了点,但环境设施都很好,就是交通实在不太方便。另外,从事媒体工作,陈先生常在城里跑来跑去的,所以想花15万元买一辆代步车。夫妻二人都对炒股颇有兴趣,虽曾有所斩获,但行情不好的时候也一样赔钱。怎样让自己辛苦攒下的钱财能够不断增值也是陈先生夫妇烦心的问题。
搜狐理财频道专家团建议:
陈主任的家庭处于家庭成长期,根据测算,风险承受能力为积极型。建议将购车款单独分立帐户,其余资产组合为10%保障型寿险、20%存款组合、20%股票基金、50%二手房。
1. 养成良好消费习惯,购车可选二手车。
因为收入丰厚,所以消费大手大脚无计划是青年白领在理财方面的通病。同样的,陈先生家庭收入较高,但积蓄不多,原因也在于此。比如为儿子留影而花两万多元购置设备,显然就属于奢侈消费,超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理财并不是节衣缩食,压缩正常支出,而是控制这类不合理支出。特别是客户家庭近期有购车等重大支出的压力,更应合理安排消费。
合理安排支出的关键是排列科学的家庭支出顺序。家庭支出按先后顺序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固定支出,如房租、房车贷款、保险、物业费等;二是可变支出,如衣、食、医药、交通、通讯等;三是灵活支出,如娱乐、交际、旅游、美容健身等。由于不少家庭将投资理财作为可有可无的资金安排,因而在支出顺序上得不到保证,也就往往难以实现长期理财目标。建议客户家庭将投资理财列为固定支出项目,每月收入固定划出投资部分,长期积累,用于实现购房、子女教育、养老等各项家庭重大财务目标。根据陈先生家庭实际情况,每月压缩1000元支出当不会降低生活品质。
购车费用有望进一步压缩。用新车一半左右的价钱就可以买到一辆光鲜且耐用的二手车。如捷达、富康、桑塔纳等“老三样”都是很经久耐用的,维持成本也比新车低不少。购车建议一次性付全款。
2. 孩子最大的保障是父母收入稳定和全家健康。
当前保险消费上的一个误区就是盲目为孩子投保教育金、创业金保险。其实保险的本质是转移家庭财务风险,而家庭最主要的财务风险是家庭收入稳定和家庭成员健康。因此家庭保险首先要保的就是主要收入创造者,防止因意外事故发生而中断家庭收入。对于少儿,首先需要的保险其实是父母自身的保险(孩子是受益人)。因为父母一旦出意外,保险公司给付的保险金可以替代父母来保证家庭收入稳定,使孩子继续正常的生活。相反,如果孩子有保险,而父母无保险,则父母一旦出险而无保险给付,则孩子单靠那些“教育金”、“创业金”无法继续完整的生活。这就是父母与孩子保险的“本末”关系。
当然,人寿保险除上面谈到的狭义的寿险之外,还包括医疗险和意外伤害险。后两种保险可以在被保险人伤病时为家庭提供资助,切实发挥保险功能,是大人和孩子都必须购买的。虽然陈先生和太太所在的单位福利和保障都不错,但这些福利却不能完全解决孩子的意外和医疗费用。所以可以为孩子购买医疗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其中医疗险建议购买大病型和定额补贴型,可以作为单位医药费部分报销制度的补充。
另外,就发达国家家庭理财和保险的实践看,少儿教育金和创业金的积累都是由家长根据家庭的综合理财规划,统一筹措,统一调度的,根本无须以孩子的名义去专门筹集。如果担心家长挪用孩子教育金,那么即使投保教育金保险也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倒是可以通过信托方式)。但是在中国,由于广大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态和有关市场参与者有意无意的不全面宣传,使狭义的少儿寿险变成很多家庭投保的首选,成就了世界保险业的一大“中国特色”。
保险保额要等于所供养、赡养的人的6-10年的生活费用、教育费用,自己意外丧失劳动能力后的生活费用,治疗大病所需的费用等。依据上述计算的保额来测算是买纯保障类的,还是买理财类的。理财类的比较贵,保障类的比较便宜,但都可以起到保障效果。根据客户实际情况建议买纯保障类险种就可以了。
3. 贷款购买市中心好学区的二手小房。
虽然近期央行九年来“破天荒”地首次加息,但目前的利率水平仍处于历史低位,正是购房贷款的好时机。另外,虽然笔者相信近期房价会有起伏,但长期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心交通便捷、环境良好的住房仍然是具有长期保值增值能力的。特别是在北京的热点区域,二手房房价低于新房房价三到四成,租金基本可以抵补月供而略有盈余,实在是惠而不费的好选择。如果在目标学区内购一居室旧房,还可以将孩子户口转到此处,以免交未来的择校费。
这处住房可以考虑贷款购买。目前二手房最多(长)可贷七成二十年贷款。如果总价款为30万元,采用等额本息还款法,则每月还款1422.12万元。如果只贷10万元,则每月供款仅600余元。对比每月万元的稳定收入,这些还款实在是在财务安全边界之内的。
4. 专家理财、分散投资,购买基金。
虽然陈先生夫妇都喜欢炒股,但“靠天吃饭”的风险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新兴+转轨”的市场里。如果对股票有兴趣,建议采用“定时定额”买基金的方式参与股票市场。这种业务可以通过银行来办理。
5. 备用金采取组合存款方式。
以约3个月生活费作为备用金存入银行。可将存款分成起止时间、期限不同的若干笔定期存款,这样既可灵活使用,又尽可能避免因利率上升而少赚利息。
3、电视台副台长周先生:富足家庭理财忌过份保守
周先生今年四十出头,却已是省级电视台的副台长了。由于经营工作完成得好,所以虽然固定月薪不高,但奖金却是十分丰厚。周太太夫妇既不想要孩子,也没有什么债务负担,只是每月需为周母奉上1000元的赡养费。每月近4万元的工资奖金收入,单位配齐的“三险一金”和商业保险,48万元的银行存款,29万元的养老保险,8万元的股票基金,一套公寓房和两部私家车,使他们日子过得十分安心和富足。周太太想再进行一些投资。听说货币市场基金“稳赚不赔”,所以她准备把有点亏损的股票基金和48万元的银行存款全部换成这种基金和债券基金。
搜狐理财频道专家团建议:
理财无疑是目前全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可是刚刚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在理财方面的心得和经验实在是少得可怜。周台长的家庭理财就很有代表性,反映了国人普通的理财误区。主要是:“驼鸟埋头”,盲目规避风险。
据统计,国内目前绝大多数家庭的主要投资方式是存款、债券等固定收益工具。他们把绝大多数的资产都存在银行,或买债券,以为这样资产就最安全了。甚至很多人因为某种产品美其名日“养老保险”,便买了很多,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在投资理财过程中极力规避风险也是人之常情。但问题是:就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样,天下其实也根本就没有“无风险”的投资!一味地追求无风险投资,就象看到危险来了,把头埋进沙堆的驼鸟,是危险和愚蠢的。
以银行存款为例,看起来收益是固定的,几乎不会有本金损失,但其实只是没有“投资风险”,即帐面数字上没有损失罢了。银行存款实际上却酝含着更大的“币值风险”,即实际购买力的逐年下降。稍有年纪的读者都会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抢购风”,受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的影响,很多家庭的财富在那段时期都大大贬值了。而目前,虽然央行已经开始加息,但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实际收益仍然是负数。
再以储蓄型保险为例,所谓“养老保险”很多是这种类型的。现阶段,受当前低储蓄利率的影响,新购这种保险预定利率多设在2-2.5%之间,而且几十年不变。如果买了这种保险,虽然目前算起来将来退休时可以每月支付几百上千的养老金,但实际上受通货膨胀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这些钱是届时是无法糊口的。可以预计,二三十年后,中国市场上将充斥大量这种“垃圾保单”。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当然,保险的“保障”功能是首要的,笔者在此也无意否定其保障功能,只是怀疑其“理财”功效)
近些年来,社会零售物价指数稳步攀升,特别是家庭理财中的大项目------教育和医疗的费用每年都在以两位数的速度上涨,即不到7年的时间就会翻一番。而即便是4%左右这样温和的通货膨胀率,就可以在18年内使个人财富缩水一半。随着中国经济逐渐升温,至少是温和的通货膨胀将有望伴随大家走过二十年的时光。以4%的通货膨胀率计算,没有三五百万元的积蓄,四十岁上下的中等富裕人士是无法在晚年维持自己原有的生活水准的。而单靠储蓄、债券这些所谓的“安全”投资,这一理财目标根本无法实现,退休时大家恐怕只能靠喝粥度日了。
人生其实是充满着两难选择的。在投资理财方面人们何尝又不是在“风险”与“收益”之间痛苦徘徊呢?!解决之道就是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人生目标合理地承担风险,用“以时间换空间”的方法来换取长期看来稳定合理的回报。特别是对于退休养老这类长期理财目标,有着充足的回旋时间,完全可以科学系统投资到股票、房产甚至实业等等虽有投资风险,但却可以抵御通货膨胀的投资领域。
世界范围的经济史告诉我们,即便有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干扰,一国经济长期看仍是不断增长的,科学系统地投资于股票和房地产长期看是很安全的,风险绝不如短期炒作那么大。我国现阶段普通人投资股票多数以亏损告终,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投机心态,操作过于短期化。好股票赚钱就卖掉,坏股票亏损了却要长期持有,焉有不赔的道理?!
中短期股票和房产的价格涨跌受众多偶然因素的左右,是几乎不可能持续正确判断的。而在长期组合投资中,则可以主要依据地区、行业和公司的基本面进行分析判断,把握性就大得多。国际权威机构 普遍预测中国经济未来二十年将以8%的速度持续增长,进行股票、房产和实业投资,特别是借专家理财来选择品种、控制风险,是可以积累巨大财富的。对于非专业人士,除了逢低介入、长期持有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进行股票基金的“定时定额”操作。即同银行约定,在每月的固定时间,从存款帐户上拔出固定金额用于基金投资。由于金额固定,因此在价格高时自动少买份额,价格低时自动多买份额,长期下来成本就自然摊低了。由于西方发达国家股票市场相对更为规范,所以有机会在海外进行系统投资,效果就更好了。当然这方面要符合国家的外汇管制要求,主要是投资者本人要有取自海外的合法收入来源。
具体落实到周台长夫妇,由于收入丰厚稳定、少有负担、保障齐全,无疑风险承受能力很强。建议投资资产的70%可以集中到股票、房地产等风险资产上,去分享几乎可以确定的中国经济长期增长。20%持有各类外币资产,另外10%作为家庭和双方老人的备用金。而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基金类的产品建议少量购买或不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