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正当人们还在热火朝天地探讨加息的影响时,房地产市场已经悄悄发生变化,“炒房族”已经开始感到压力,11月11日的《北京青年报》以《银行加息刺痛炒房族,投机炒房转眼变成烫手山芋》为题,对此现象做了报道。
与股市资金来源不同,炒房族大量占用银行贷款资金。目前我国各家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达2万亿元,这当中房贷比重不小。国家审计署曾经公布了这样一个审计案例:2002年到2003年上半年,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支行向“姚康达”一人发放个人住房贷款7141万元人民币,资金被用于购买128套住房,炒作房地产。笔者担心的是炒房的风险会不会转嫁给银行,高房价的最后一块“烫手山芋”会伤到谁的手?
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车贷的前车之鉴值得记取:从2002年末开始,中国汽车信贷市场进入竞争阶段,各商业银行开始重新划分市场份额,经营观念也由过去片面强调资金的绝对安全,转变为追求基于总体规模效益之下的相对资金安全。银行不断降低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延长贷款年限,放宽贷款条件、范围等。竞争导致整个行业平均利润水平下降,风险控制环节趋于弱化,潜在风险不断积聚。仅仅两年,汽车消费贷款走过了从“井喷”到“刹车”的过程,共为银行留下了900多亿元的坏账(10月22日《21世纪经济报道》)。
汽车的情况类同于住房,不同之处在对于汽车的消费,存在着广泛的WTO后的降价预期,因此影响到汽车的现期消费。车价的不断下降导致了资产的实际贬值,贷款购车者成为“负翁”。由于汽车降价速度太快,导致后来还款率大于车价的下降率,借贷人产生了一种抵触心理,市场经济社会应具备的法制、道德观念缺失使得不少贷款者“要钱没有,要命也不给”。
尽管这次加息的幅度不大,但已经使投资购房者的市场预期发生改变,将减少投资性购房的需求。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房价将可能回归它应有的价值。媒体披露的“炒房族”心理压力以及房价的走向非常值得各家银行关注,如果房地产泡沫爆裂,银行的抵押物大量贬值,会不会又产生一批“负翁”、“老赖”,使本已非常脆弱的银行体系雪上加霜?因此,银行系统必须记取车贷坏账的教训,未雨绸缪、防范风险,毕竟我们是以国有银行为主体,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其实是广大国民,银行的“钱袋子”还请务必抓得牢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