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国务院的免职通知,选择在史美伦业已离开北京、快到香港、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9月13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她是海归派淡出的象征。史美伦是一个在上海出生的香港人,在美国受过多年的教育,在香港做过证监会的副主席,平素强调“执法,执法,再执法”,因此被决策层看中,做了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成为海归派的风云人物之一。在决策层看来,她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在她任证监会副主席的整个时期,恰恰就是大盘不断下跌直至1300点“铁底”被击穿的时期,这个责任可不小。
海归派政策有好几个部分。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这三个是主要的部分。规范化是海归派政策的重心,规范化搞好了,市场化就有条件了,与国际接轨就有时间表了。这些就是海归派的整个如意算盘。
可是,一则上市公司不要规范化,二则券商不要规范化,三则广大投资者不要规范化——熊市漫漫,庄家、大户、数千万散户均已被深度套牢了。此外,监管层的一些官员,他们真的希望规范化吗?
史美伦来到证监会的时候,碰到了三种可能的选择:(一)无为而治,不触动中国特色;(二)推倒重来,全面与国际接轨;(三)知难而进,在可能的范围内强化监管。
为什么不采取第一个选择呢?这不符合史美伦的风格,也不符合决策层的期望。
为什么不采取第二个选择呢?从理论上来看,以及回顾起来,虽然都似乎是令人神往,却是完全行不通的。仅仅全流通这一步,即使是新板块新上市公司的全流通,也不是史美伦有能力跨出的
史美伦只能采取第三种选择,结果,“规范化”从一个理念变成了一门技术:如何从一筐烂梨中拣出最烂的,尽力遏制腐烂蔓延的势头。
不能说史美伦没有勇气。银广夏、蓝田、东方电子等造假公司倒下去了,中经开、南方证券等违规券商倒下去了,中科系、德隆系等著名庄家倒下去了。但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市场格局改变了吗?以股权分置为基础的游戏规则改变了吗?
不能说史美伦没有作为。保荐人制度、发行审核制度、重组退市制度、独立董事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巡查制度,成果不可谓不丰。但这些制度又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市场结构之上呢?中国市场能够与美国市场或香港市场相提并论吗?
不能说史美伦不了解国情。史美伦曾痛陈中国证券市场“四大病”:其一,上市公司缺乏赢利能力和有效的公司治理;其二,市场参与主体的诚信责任意识淡薄;其三,市场的操纵行为比较普遍;其四,投资者的素质有待提高。但她开出的药方,疗效又如何呢?如果疗效不佳,为何不换药方呢?
女性,海归,铁腕,副主席……史美伦曾经赋予市场极大的想象空间,但最终市场的反应却是,“普通话倒挺流利的,但‘经’念错了。俺们要的是欢喜禅,不是大悲咒。”
史美伦将国务院特批的500余万元年薪的大部分捐出来,设立了“史美伦基金”,资助证监会官员和财经记者赴海外培训实习。史美伦说:“我很遗憾的是没有资源、时间做投资者教育。”其实史美伦三年有半的证监会副主席生涯正是一次教育之旅,如果没有史美伦,中国的投资者恐怕没有机会弄清“公司治理”、“投资者保护”等概念究竟是怎么回事,正是史美伦给大家上了一课,只是这堂课的学费未免过于昂贵了
大盘不断下跌,海归派如鸟兽散。史美伦副主席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史美伦的一句习惯用语是“I look at results (我看重结果)”。史美伦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质地可疑的公司一队队地上市,深陷困境的券商一次次地冒险,她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她所致力于保护的中小投资者也和庄家、大户一道喊口号:“要发展,不要规范!”总之是没有人去理她,使得她“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史美伦走了,“国九条”动起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