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报记者 姜业庆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还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正常水平。在金融市场加速开放的今天,高不良贷款率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保持市场竞争力、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重大障碍。开拓新的思路,建立科学的不良资产管理体系,控制不良贷款增量,加速不良贷款存量的处理,是我国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记者日前从中国建设银行了解到,该行处理不良资产正在由核销走向经营之路。
今年8月,中国建设银行确定在广东、江苏、上海、深圳、四川等10个一级分行进行资产“大保全”体制的试点,准备在省会中心城市设立不良资产处置中心,并逐步实行不良资产向一级分行的集中经营管理,以实现系统垂直化管理的目标。
建行资产保全部负责人说,建行这次“大保全”体制试点的目的是为了强化资产保全部门集中经营处置不良资产的专业优势和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不良资产处置中的作用,加强不良资产市场化经营体制的创新,建立安全高效的资产保全审批决策体系。
建行为什么要在进行股份制改造的这个时点,推出资产“大保全”体制改革试点?资产保全部负责人在回答记者的疑问时说,是宏观和微观形势所致。
记者在建行2003年《总行本部机构改革方案》中看到对资产保全部职能的描述:资产保全部是全行经营性不良资产、抵债资产等特殊资产的经营管理部门,并承担全行非剥离债转股资产的管理等项工作。经营和管理的资产类别主要为公司类的信贷后两类和部分非信贷不良资产。
建行有关负责人指出,如果说建行当初设立资产保全部是一种探索和尝试,那今天的“大保全”试点,却有点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味道。
从眼前看,在资产质量控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外部经营环境也未真正改善的情况下,不少银行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资产呈上升趋势。事实上,无论中资银行还是外资银行,防止不良资产反弹,降低不良资产,提高资产质量,都是现代商业银行要永远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在外部政策的支持下,经过消化历史包袱、剥离可疑类贷款,建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但是,从银行内部看,由于资产质量的管理水平还达不到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水平,近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灭不良资产的生成机制。从银行外部环境看,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轨时期,资本市场和社会信用体制不够发达,短期内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客户基础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新增不良资产仍将难以避免。
从远处看,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对商业银行资产保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到2006年底,也就是再过两年的时间,国内金融市场将全面开放。外国和外资银行将利用其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手段以及灵活的机制和我们展开竞争,可以说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即将全面登场。在与外资银行竞争的过程中,控制不良资产产生,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任务仍然很重。面对新的竞争形势,如何加快建行的不良资产的处置步子,如何控制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是资产保全部面临的新课题。资产保全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通过改革以适应新的发展空间,支持全行战略目标的实现。
此外,外部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资产质量有了更高标准。
这几年来,国务院和监管部门一直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作为考核银行工作的主要指标之一。今年颁布实施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对股份制改革确定的七项考核指标中,不良资产状况对这些关键指标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银监会要求,两家试点银行五级分类的不良资产率要持续控制在3-5%。而公开上市后,建行还必须面对更加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的要求,不良资产必须不断下降并稳定在国内外投资者可接受的较理想的范围之内。要达到这些考核指标的要求,资产保全部的任务艰难而繁重。
建行资产保全部有关人士说,当前该行所面临的资产保全工作新形势和新挑战是前所没有的。
譬如,在可疑类贷款剥离过程中,外部中介机构按国际标准严格的审计结果与建行现行的五级分类存在一定的差异,面对真实的资产质量形势还不能盲目乐观。同时,保障资产质量的长效机制还不够健全,不良资产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目前建行不良资产通过“消包”、剥离已降低至历史低点,总量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据资产保全部负责人透露,股改后的资产保全部门定位是作为专门负责问题资产的战略业务单元,实现经营管理的集中化、专业化、市场化。作为建行整体战略发展和组织架构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保全部将成为对问题资产进行集中化、专业化催收处置的经营部门和利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