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江苏宜兴报道
从国土资源部等七部委召开的土地市场深入治理整顿抽查验收动员会上传来消息,在从4月底开始的治理整顿土地市场行动中,全国共查出违法占用土地项目17419个,4150个项目已经收回土地。而在位于苏南的一个县级市——宜兴,这里的一切似乎依然相安无事。
在披露了宜兴“超低地价”之谜后(详见本报2004年11月15日第5版),记者再次来到宜兴,对该市的土地批租市场进行了深入采访。
没有土地证的龙背山森林公园
钱春强有一股“不可思议的冲动”:到工商局去,“请求”他们吊销自己的营业执照!“再这样下去,我怎么受得了!”
去年8月,钱春强通过竞标,获得宜兴市龙背山森林公园服务区的5年承租权,用于经营餐饮,他为该服务区定名为“宜兴市世外佳园大酒店”。
“去年10月1日,公园方面还没有帮我办齐手续,就催我开门营业。”钱春强租下这个服务区之后才知道,建筑面积达2360平方米的服务区居然没有房产证。
没有房产证,就没办法办到有关营业执照。后来,在龙背山森林公园的投资方——宜兴市建设局的“干预”下,宜兴市工商局在今年5月21日给他办理了相关营业执照。同样的原因,直到5月25日,钱才从税务机关领到税务登记证。
不过,仍然是没有房产证的原因,钱春强至今无法办到房屋租赁许可证。更让他担心的是,没有房产证,他至今无法给酒店和员工办相关的保险。
正常的营业没法进行,钱春强说,他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100多万元。
“没有土地证它(龙背山森林公园)当然办不了房产证。”宜兴市国土局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到现在龙背山森林公园也没有取得土地证。
公开资料表明,位于宜兴宜城城区南侧的龙背山森林公园总面积达30平方公里,其中用地面积达550公顷(合8250亩)。在这个巨型公园里,将建造包括“国际一流的高尔夫球场”等在内的综合性的大型游乐项目。
宜兴市外经委提供的资料表明,龙背山森林公园于2000年着手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到位,累计投入已达3亿元。但直到现在,土地证等一系列的合法手续还没有办到手。
宜兴市建设局局长金新华对此则加以否认,“我们有土地证,房产证也正在办理。”但金并不愿意透露更具体一点的详情。
赶超背后的圈地狂潮
其实,龙背山森林公园仅仅是宜兴市正在打造的两大公园之一。另外一个超大型公园是同样被宜兴市政府视作重点工程项目的“宜园”。全园分东、中、西三区,目前东区的建设工程已完成,并已经正式开放。
但宜兴市国土局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官员告诉本报记者,“宜园”用的全部是国有划拨土地,“更别说什么用地证了!”
“宜兴正在搞赶超式发展,建造这两个公园是为了优化本市的投资环境。”宜兴市政府一位官员如是表示,现在市委、市政府正在“号召”全市“实现宜兴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国土资源部执法局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年甚嚣尘上的“圈地运动”中,一些地方政府不切合实际的盲目发展目标是重要原因。
而在追求“新跨越”的宜兴,“公园圈地”仅仅是圈地狂潮中一个小小的片断。
据不完全统计,除了这两个大型公园外,在宜兴已经有了大约11个左右级别不一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乃至镇级开发区。而且,这些开发区规模少则三四平方公里,多则数十平方公里。
不仅如此,宜兴还打算在该市东部打造一个占地6平方公里的“新城区”。“那地方已经开始大面积搞房地产开发了。”宜兴市规划局一位人士透露。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工业园区、新城区的招商项目用地性质也多种多样,其中就包括容易造成国土资源大量“隐性流失”的“租赁型”用地,被本报11月15日的报道披露过,规定了这种用地类型的宜兴市政府“136号文件”,在当地被盛传“傍上了它就是傍上大款”。
夹在“安置房”里的“商品房”
圈地之后对失地农民的安置成了大问题。
2001年前后,总规划面积达18.8平方公里(约合28000亩)的宜兴诸桥工业区被宜兴市政府批准。这是一个由宜兴市宜城镇政府创办的市级重点工业园区,59岁的老莫所在的唐公村恰好位于该工业区内,属于征地、拆迁范围。
但起初老莫们对这一切毫不知情,直到有人来通知全村335户村民的2172.87亩地一起被开发区征用。
当时老实巴交的老莫没有提出异议,但拿到每亩1.65万元安置费和青苗补偿费后,老莫发现,每亩比当初承诺的整整少了8000元!这样算下来,仅唐公村就少了268万元。
经过反复的上访后,少给的钱还是没有讨回来。2004年1月29日,唐公村村民集体出钱从上海聘请了一个律师,把宜兴市政府和宜兴市国土局诉至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但直到现在,法院还没有立案。
再后来,老莫发现,他熟悉的村庄化为乌有后,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漂亮的楼盘,并被命名为“紫竹苑”(本报记者查证,这仅仅是“紫竹苑”安置小区1期A区)。宜城镇政府有人告诉他,这是开发区专门为拆迁户们建造的回迁“安置房”。
交了差额费,第一次住进楼房的老莫发现,在这个失地农民回迁“安置房”小区内,不少住户门前每天都停着漂亮的小轿车,原来这些“安置房”有不少被当作“商品房”卖给了“不是拆迁户的有钱人”。
“紫竹苑”售楼小姐告诉记者,这些安置房总共有2800套。开发区圈好地后,交给宜兴市本地的七个不同资质的地产商来开发。但本报记者看到,对外出售时,在相关的“商品房购销合同”上盖的都是陶都公司(宜兴市陶都商品房开发有限公司)的“合同专用章”。
诸桥工业区发展有限公司于2003年8月6日对外发布的“紫竹苑安置余房销售公告”上说,“紫竹苑经拆迁安置后扔有部分余房可向全社会公开销售”,具体的价格则从1350元/平方米到1550元/平方米不等。
“你交的房费打入的是开发区的帐户,但不管你买哪个公司开发的安置房,都是以陶都公司的名义对外销售的,因为宜兴市就陶都一家具有一级资质。”售楼小姐说。她还告诉记者,她本人也是开发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
宜兴市国土局一位官员告诉记者,这些安置房占用的是“国有划拨土地”,根本没有土地证,更办不到房产证。“划拨土地不能上市,他卖给你,是市场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他说。
“国土局当初批地时,批准他们的是安置房,是用来安置拆迁老百姓的,不准当作商品房来卖的。他们是借助安置房的名义搞房地产开发,现在国土局正准备查处他们。”不过这位官员略显无奈地说:“现在市政府已经出面协调,很难查处了。胳膊拗不过大腿啊!”他还透露,宜兴市国土局也有一部分工作人员到紫竹苑买房子。
“官”“商”一肩挑隐患
在国务院有关部委大力整顿开发区甚至是在农用地审批半年“冻结”时期,宜兴也“并没有停止开发区的扩张步伐”,有些开发区还变着花样逃避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我们的工程一直在进行。”诸桥工业区一位企业老总则指着工厂门前的那块空地说。
而本报记者在诸桥工业区和屺亭镇化工园看到,大量闲置的土地上已经长满了野草。“这些地有的抛荒了两三年,而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早就该被政府收回去了。”吴伟说,这些地一般掌握在各开发区内的开发公司手里,但开发公司的老总往往是政府官员兼任,“是否收回去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屺亭镇镇党委书记朱旭峰还向本报记者透露,以前,屺亭镇化工园的名字叫“屺亭镇开发区”,在开发区整顿的敏感时刻,带有“开发区”字样的大招牌被拿掉了,但“国家的宏观调控并没有影响化工园的招商工作”。
朱还透露,在化工园立项的时候,园区内有一部分是基本农田(按照有关规定,即使动用一分基本农田,也要上报国务院审批),但后来宜兴市政府通过城市规划,把这部分基本农田“划掉”了,这样,用这部分基本农田搞工业就合理合法了。
一位来自外地的投资商吴伟(化名)在经过将近两年的调查后发现,宜兴圈地狂潮的背后是大量的权力进入市场。
本报记者在龙背山森林公园采访时发现,该公园的开发商宜兴市龙背山森林公园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由宜兴市建设局局长金新华兼任。
在今年3月初,中纪委和中组部就曾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限期对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问题进行清理,并在4月底完成清理工作。
但直到现在,像金新华这样具有双重身份的“官商”还大量存在。比如宜兴诸桥工业区管委会主任、诸桥工业区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由宜城镇镇长夏国忠兼任;宜兴市屺亭镇化工园开发公司董事长由屺亭镇副镇长王法林兼任等等。
“龙背山森林公园是建设局投资,法定代表人当然要由建设局里的人兼任。”金新华不耐烦地对本报记者说。
上海远利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余群指出,地方官员兼职成风,好事成双,既有在党政机关任职之荣耀与权力,又有在企业兼职之效益与实惠。而更重要的是,作为上级机关官员,他们制定政策,负责拨钱,作为企业负责人,他们又执行政策,负责花钱,结果是左手掏钱,右手花钱,缺乏监督和制约。
“土地批租市场是最容易出现腐败的地方,更要对这些部门的‘官商’加以警惕。”当地一位律师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