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面临公信力危机,证监会应该加强自身的服务意识,这也正是中国政府部门转型的大势所趋。
在《21世纪经济报道》撰文指出证监会应该以积极行动来回应“王小石事件”(详见11月22日社评《一问证监会为何沉默?》)之后,证监会终于有所回应。日前,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就证监会今年的工作总结以及下一步工作思路发表讲话,由于讲话中提到“现在负责审核企业发行上市的发审委委员名单都是公开的,发行审核工作是透明的。”因此被很多媒体认为是证监会对“王小石事件”的首次正面回应。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屠光绍副主席的讲话传达了有关监管部门的一个积极姿态。但以此作为对于“王小石事件”的正面回应则仍是远远不够的。这并非小题大做,超越“王小石事件”本身的层面,我们看到,当前中国证券市场正整体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上市公司的造假事件层出不穷,以至于对于公开的财务报表如今市场各方都是将信将疑;券商黑洞在德隆事件后集中曝光,信任危机一夜之间席卷券业;如今,“王小石事件”使得监管机构也不再“清白”。全国股民把矛头指向证监会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重的悲哀:在这个市场,他们不知道还可以相信谁。
值得强调的是,证券市场与其他实物交易市场不同。因为投资者很难亲眼看到股票代码背后的上市公司的实际运行情况,因此基本上一切判断都基于信息。从这个意义来说,这是一个信息主导的市场。因此为了确保市场的高效运行,这个信息就必须具备高度的“信誉”。一旦信誉缺失,那么市场各方就不得不相互提防,隐性交易成本急剧升高,整个市场的交易活动势必走向萎缩。今年下半年以来市场行情低迷,交易大幅萎缩,就与此有着莫大关系。
所以,整个市场的信用危机,已经成为当前证券市场发展的瓶颈所在。重建整个市场的公信力,也就成为摆在中国证监会眼前的第一要务。应该指出,近年来证监会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这两年对于上市公司的打假行动,比如今年对于券商情况的整体摸底调查,但是,此次“王小石事件”如果处理不当,之前的诸多努力都有前功尽弃的可能。
在此风口浪尖,证监会的第一步,应该马上着手以实际行动重建自身的公信力,以积极的行动为整个市场作出表率,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推进市场整体的诚信建设。
如何重建自身公信力?第一步,仍然是要就“王小石事件”对广大投资者有一个交待,这个交待应该由一个坦诚的道歉的态度开始,而不能避重就轻。否则“保护投资者利益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诺言让人如何相信?
接下来,应该大力加强证监会自身工作的透明度,与投资者建立坦诚而务实的沟通机制;同时,要加强对于证券监管机构自身的监督。既然当前社会各界都在担心证监会权利寻租现象的存在,那么证监会是否可以考虑开展一次自查行动来整肃作风,消除外界疑虑?乃至可以进一步考虑引入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以透明来换取信誉。
在该事情所引发的危机告一段落之后,证监会更应该进一步安排,如何在投资者心目中建立起一个长期稳定的正面形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放下架子”,加强自身的服务意识,这也正是中国政府部门转型的大势所趋。例如在早前10月底于海南召开的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上,各方经过充分研讨就已经达成共识:“政府转型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最具有实质性的步骤,而政府转型的目标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而且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党的执政能力集中体现在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上。对于证券市场而言,重建整个市场的公信力是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有关部门一定要严于执法。而监管机构自身公信力的建设则更要先行一步。如何面对“王小石事件”,其实已经成为考验证监会决心和勇气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