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历时半年的收购终于有了结果,11月16日,中化国际发布公告,国务院已于近期原则同意公司控股股东——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斥资5.6亿美元在韩国独资收购仁川炼油公司。至此,中化集团已具有集石油勘探、开采、炼化、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从而将中化集团由单纯的石油进出口企业向以实业为基础的全业务石化企业过渡。
然而面对中石化、中石油近乎垄断的市场优势,中化以及实德等新来者会有怎样的前途,似乎更值得我们关注。
产业链得到完善
据了解,仁川炼油是韩国第5大石油炼制企业。此次招标竞争中,中化集团的条件最为理想因此得以签约。同时,中化集团也缴纳了收购金额的5%作为履约保证金,并承诺仁川炼油厂的生产设备和工厂不会迁移至韩国境外。
据中化国际副总经理潘跃新称,中化集团此次收购海外炼油厂的目的在于完善自身的产业链。在此之前,中化集团想要在国内建造或并购相等规模的炼油厂几乎不可能,因此只能借助海外投资来发展。由于韩国在上世纪70年代建造了大量规模庞大的炼油厂,而目前又无法进口到相应数量的石油,因此韩国国内炼油能力过剩,大部分炼油厂的开工率为50%~60%。与此相比,中国国内炼油厂的开工率已经达到了120%,而且中石油和中石化掌握了80%以上的炼油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以5.6亿美元的价格购买到1400万吨规模的炼油厂,从而可以从成品中赚取20%的附加值,对中化来说是一项看得到收益的投资。
目光投向成品油市场
在中化国际的公告中可以看到比照市场公允价格并在第三方监督下中化国际未来将能够为仁川炼厂的部分原料供应、产品分销尤其是国内紧缺的芳烃类化工产品提供贸易及物流服务,并从中获取公允利润。
也有业内人士预测,中化集团很有可能在为取得成品油批发牌照后的发展做准备,一旦中化集团拥有自己的炼油厂,就可以完善自身的产业环节,从而不必再依靠其他企业。
中化集团公司的前身是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曾经独家拥有中国石油进出口权达40年之久。1993年之后,其石油专营权被剥夺,石油进口配额缩减。随着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集团的迅速扩张,中化集团作为国有四大石油公司之一,其地位和影响日渐式微。
随着中国能源局面日渐严峻,国家开始考虑赋予中化集团更多的权力,以保障中国的石油供应安全。2002年,中化获得从事海外油气田勘探开发业务资质的认可就是明证。中化集团借机得以将石油业务从贸易向勘探开发、石油炼制、原油贸易、成品油分销延伸,从而向上中下游一体化转型。同时,在下游,通过参股及收购,中化目前在北京市场拥有十几家加油站,还提出了在未来几年将加油站扩大到500家的目标。
就目前国内加油站的形势来看,国内现有的8万多座加油站中有5万多座属于中石油和中石化,而且网络布局十分完善,中化一时很难在这样一张严密的网络中找到落脚点。而且中化内部人士也表示不会再建造加油站,而会把重点放在成品油批发上,而目标就是剩余的2万多家社会加油站。
而同时将目光瞄准这万多家社会加油站的还有前段时间刚刚获得成品油经营牌照的大连实德等民营企业以及BP、壳牌等早已虎视眈眈的外资企业,原本就僧多粥少的成品油市场会不会因为中化的加入而掀起轩然大波呢?
寡头垄断局面难变
“中化集团的介入将会给成品油市场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不会很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飞预言。
他认为,中国的石化行业目前是两寡头垄断的局面。从产业价值链的分布来看,石油的上游和下游产生的利润最多,中化集团购买炼油厂也是为了能从其下游产品中将利润实现最大化。但是如果在上游和中游出现目前这样两寡头垄断,那对于那些只有下游产品销售而没有上游原材料支持的企业来说是无法竞争的。
而且成品油市场多年垄断,行业竞争不足,带有一定的行政垄断色彩,中石油和中石化都有各自强大的石油开采能力,中化尽管也可以通过进口成品油来解决油源问题,但是在国际油价水涨船高的情况下还是显得非常被动。
对于即将开放的成品油市场,中化也表现出了对地方保护主义的一些顾虑,“小企业能做的,大企业未必能做。”中化的一位管理人员对记者说。
冯飞则指出,中石化、中石油和中化都有各自稳定的油源,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只能从成品油市场上获得油源,因此大型石化企业在市场上仍然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冯飞表示自己还是看好民营企业,尽管民营企业对市场的影响不大,但毕竟从下游撕开了一条口子,开始打破三大石油公司的垄断。“市场的放开在发展过程中不是一个大的冲击波,主要还是应该循序渐进。”冯飞表示。